校园纵横

艺术·科学·生活

作者:张锦莉 何茜来源:基础教学中心发布时间:2018-12-18

字体:

张锦莉老师讲座现场

  本站讯 12月15日至16日,“艺术·科学·生活——百家讲坛艺术学专题学术讲座”分别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七区和行知楼举行,本次讲座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基础教学中心艺术系承办,本次嘉宾特别邀请了青岛市博物馆书画、古币及玉器研究专家赵红、副研究员郑海燕和团委老师黄巧梅。

  第一场讲座中,学校艺术系教师张锦莉,从中国古代绘画的独特视角,解读在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为大家所忽视的器物及其功能,重新为我们建构了古人的生活。张老师提出,一个器物便是一段历史,器物与建筑、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正如交融着多民族文化风格的丝路器物。人们对异域丝路物品的好奇,引导着人们探究物品背后的用途、生活、习俗乃至文化,如此丝路贸易就成了丝路文化交流。张老师还请学生模仿古人的席坐、高坐和具坐等几种坐姿,通过对盘与案、几与桌、床与榻、凳与兀几、熏香与褙子、抹胸等的解读,还原了古人的生活方式和器物背后的文化,揭示了古人的精致生活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引起了师生的极大兴趣和关注。

  第二场讲座来到了行知楼报告厅,全场座无虚席,师生以热情向上的精神表达了对博物馆知识的渴望。老师们用专业的博物馆学知识为师生释读了青岛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郑海燕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不同民族的铜币,以中国铜币发展、变迁为主要线索,通过讲述蚁鼻钱、五铢钱、金错刀、刀币、北周的一文钱、一贯钱、唐飞钱、宋交子、元八思巴文钱币及压胜钱等实例,大家记住了古朴的古币图像,了解了古币的历史、典故。作为古代常用的通货,古币以独有的图样造型把自身定格在文物中,古币上所印刻的古文字、书法,连同述说它的词汇、成语、古诗词,都是大美艺术的一部分。紧接着,赵好老师以青岛市博物馆馆藏画为例,为师生讲述了我国明清古画的来龙去脉,从绘画上的跋文诗句鉴赏名画,从著名的文史专家、同为画家朋友的观点里,师生们对赵左、沈士充、蓝瑛、高凤翰这些重要画家和特殊职业画家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此外,赵老师还介绍了近期国内博物馆展览信息,并邀请大家来青岛博物馆作客。随后,黄巧梅老师分享了她在玉器鉴赏领域的实战经验,讲述了玉器的历史和典范分享了一般的鉴别方法。黄老师提出,这些积淀了七八亿年的美石,集天地之精华,承载了儒家文化及华夏文化。玉器中浸透着图腾和巫术意识,让人梦回远古那段神魔信仰的历史,桐荫仕女、翡翠玉白菜这些巧夺天工的工艺,令现场师生不禁再次感慨古人的智慧。

  讲座最后,张锦莉老师通过文物与生活、博物馆走进现代生活、立体遗址博物馆与艺术教育、古币话春秋历史、以文释文品古画、古玉智慧融生活几个方面,对百川讲坛艺术学系列学术讲座提出了新的思维构想。


通讯员:张锦莉 何茜

牟伟老师发言

郑海燕讲座现场

积极提问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