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书记初建松讲话
本站讯 “我的生物兴趣小组老师非常支持我们,一直调动我们的积极性,每一个小组成员学习模式都不一样。学长学姐也和我们进行沟通,通过不同方式,如参观实验室、一起读文献、科普交流、跟组会的方式来让我们更多地接触所学知识。”2018级生物技术唐延毅说。
海洋生命学院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探索由学院中青年教师参与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生物兴趣小组。所谓生物兴趣小组,就是以低年级和中年级的本科学生为对象,将兴趣引导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切入点,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指导老师并组成学习小组。同学们与指导老师建立学习交流关系,根据学习兴趣来开展相关专业知识学习。
从2017年秋季学期到2018年秋季学期,生命学院生物兴趣小组经过一年探索已经形成了以大一新生为基础,大二学生为主力,大三学生为引领的结构层次。每个兴趣小组的培养模式按照指导老师的项目、小组学生兴趣各有不同,同时又能在总体上按照大一学习观察、大二参与跟进、大三学用结合的模式来发挥兴趣小组效果。
2017级遗传学博士牛晶晶是生物兴趣小组主要负责人之一,她说:“生物兴趣小组是一件有趣又有意义的活动,同学们以兴趣为起点,在这里深化对专业方向的认识,感受生命科学的独特魅力。而我在组织同学们活动同时也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正如牛晶晶所说,生物兴趣小组确实能够以一个崭新视角来深化学生对专业方向的认识,感受生命科学独特魅力。
2018年,新一期的生物兴趣小组交流会如约而至。10月26日生命学院第三期生物兴趣小组师生见面交流会于科学馆举行。学院党委书记初建松,党委副书记于杰,团委书记伍玥琪、辅导员贾希望,以及26名生物兴趣小组指导老师和部分同学参加交流会。
此次交流会上,作为生物兴趣小组老成员,2016级生物科学朱玉祥以自身经验出发,分享自己进入生物兴趣小组跟随老师王岩学习并成为小组长的机缘,他认为生物兴趣小组活动可以拓宽同学们知识面,同时训练科学研究实验思维。这些对本科生是非常重要的,而不仅仅局限于掌握实验技巧。通过读文献,汇报讨论等,可以提高探索查找知识的能力,进一步锻炼实验思维。
多年从事海洋动物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教授郭华荣从自己指导第二期生物兴趣小组的经验出发,围绕实验室安全规范培训,如何根据本科生的知识基础设计适合的生物兴趣实验,如何在生活和科研上对同学进行指导等进行交流。“兴趣是一切科研工作的原动力。”她从不同角度强调兴趣和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兴趣”、“训练”、“思维”、“基础”、“实务”,这是在交流会上老师和同学们谈到的最多的词。作为探索学院生物兴趣小组模式的重要发起人,于杰对生物兴趣小组工作作出肯定,对指导老师们积极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表示感谢,并对如何提高生物兴趣小组工作质量提出建议和希望。他积极鼓励各位指导老师利用自己的学科专长和实验室优势条件去组织生物兴趣小组工作,最终使兴趣小组工作形式多样、学习内容丰富、研究方向多元,成为对学生发展有益的一项长期工作。“从第三期之后,学院还将继续扩大生物兴趣小组的指导老师数量,让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要,更好地促进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于杰说。
朱玉祥在感谢指导老师王岩在专业学习上的指导之外,也更感谢老师在生活上给予的帮助和关心。生物兴趣小组不仅仅是在专业学科学习上对本科学生进行指导,通过生物兴趣小组,指导老师也可以在育人上给予学生关怀和关切。
初建松从“兴趣,引导,责任”三个关键词出发,赋予生物兴趣小组在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更高意义。他认为科研强调兴趣,科研人员更应该坚持学术道德,坚持兴趣,拒绝学术不端行为。他强调指导老师要正确引导同学,育人第一,培才第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谈到责任的时候,初建松肯定:“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他鼓励老师将兴趣小组活动的尝试和努力带到课堂上,尽职尽责指导好学生、培养好学生、教育好学生。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
生命学院通过配置学院教学实验资源,创造以兴趣为出发点的教学条件,首先在本科学生中使用。 截止到2018年10月,海洋生命学院生物兴趣小组已举办三期,指导教师26位,涵盖遗传学、生态学、生物化学等不同专业方向,覆盖成员200余人,涉及大一、大二、大三三个年级。
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生命学子加入生物兴趣小组,通过自主学习和参与科研,不断开拓视野、提升能力,为探索生命科学的未知领域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讯员:普潇莹
党委副书记于杰讲话
师生见面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