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合影
本站讯 7月14日至7月20日,中国海洋大学广东蓝梦调研队一行六人,从两千多公里以外的山东青岛来到广东,亲赴阳江、佛山两地,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走访调研探寻“订单渔业”在广东的发展现状。
“订单渔业”,顾名思义,是将渔业交易提前到养殖之前,以订单的形式完成,“要多少,养多少”。这种模式早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已有尝试,公司和农户是这种模式的两大主体,“企业+ 基地+渔户”、“企业+捕捞渔民专业合作社+渔船”、“市场+捕捞渔民专业合作社+渔船”等都是它的具体合作模式。按理来说,这种模式能够按照与客户签订的合同有效反映未来的市场需求,从而引导生产,保障渔户产出销路的通畅稳定,对渔民增效增收具有重大意义。然而,近年来订单渔业却发展缓慢,相关研究也非常少,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个中缘由,这是调研队成立的最主要原因。
7月16日上午,夏雨连绵,温度适宜,调研队首先来到了阳江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与远洋捕捞科的梁科长以一壶清茶接待了队员们。在会议过程中,梁科长向我们概述了阳江市的渔业情况。我们针对订单渔业的发展现状,向他提出了疑问,他为我们一一解答。下午,在梁科长的引荐下,调研团来到了广东顺欣渔业集团有限公司,这是在阳江率先采用“公司+渔户”合作模式的龙头企业。“我们公司会向签约渔户提供鱼苗、饲料以及水质监控等方面的技术指导,渔户则为我们提供时间和人力。”接待我们的顺欣集团外联部范经理向队员们这样介绍企业的订单形式,公司采购部会提前半年做好相应预算,按照所需数量与渔户进行签约。在被问及为何会选用这一普及度较低的模式时,范经理用“抱团取暖”一词作出了阐释,互利共赢,共同致富也是公司老总在企业发展最初就秉承的理念。随后,范经理带领队员们参观了罗非鱼生产车间,工人们在流水线上作业,有条不紊却效率极高。
7月17日,调研团在阳江所属县城阳西县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了蚝产业极为发达的红光村,见到了红光蚝协会会长谢彦安。红光蚝协会的主要作用是协调养殖户之间的信息联通,保证养殖户及时获取最新市场信息以及政府政策变动;每季度抽检产品采样以保证产品质量,积极为养殖户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谢会长普通话不太流利,但对队员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耐心地进行了解答。队员们了解到,红光蚝的销售渠道较为传统,蚝民多与熟客做生意,在双方已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之后,订单甚至可以用口头形式完成。“老客户可以直接打电告诉蚝民,哪一天要货多少斤,订金都不用付,就靠人与人的信任嘛。”谢会长介绍到。目前,红光村70%以上的村民从事养蚝业,全村养殖面积达3万多亩,每户养殖面积少有二三十亩,多至100多亩。每亩的产量可达三四万斤,全村年总产量可达5至6万吨,每亩收益可达10多万元,可以说相当可观。养蚝致富,红光村在200多年养蚝历史积累下,不断改进饲养方法与生产技术,不断发展完善。
7月18日,结束在阳江的行程之后,调研团来到了佛山南海。19日,队员们前往广东何氏水产有限公司进行调研参观。公司的品牌推广部总监陈总监接见了我们,带领我们来到了公司会议室。会议室通透明亮,整齐罗列了公司的宣传册的同时也贴心地为我们准备了茶水。片刻寒暄之后,我们向陈总监关于何氏水产的不同方面提出不少问题,陈总监也耐心热情地为我们一一解答。在订单渔业问题上,陈总监告诉我们,何氏集团主要采用的订单形式是遵循就近原则。以附近村落南金村为主,按照客户需求从渔民处收购。渔民的鱼苗与饲料自行采购,但公司会为老客户提供指导意见,推荐其从优质销售渠道进行采购。公司会提前一周下订单,在新老客户方面,公司往往会与老客户进行口头协定,而面对新客户则签订采购合同,以现金形式交付总金额5%-10%的订金。在收购前2-3天,公司还会进行抽样调查,以确保鱼的质量安全与规格是否符合市场要求。会后,陈总监带我们参观质量检测中心,分级筛选,循环水质处理,低温暂养与自动化包装生产车间,让我们系统了解了公司处理活鱼的一套完整流程。
经过七天的社会调研,调研团发现,订单渔业的实现方式并不像前期准备阶段我们以为的那么固定,订单在完成时间、形式上都有不同。但是渔民在这种模式下都能获得增收。而对于公司来说,这种做法可以有效管控收购产品的质量与食品安全问题,减少企业经营阻力,实现公司、渔户两方的互利共赢。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中提到“农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广东省现代渔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中也对创新渔业生产经营模式做了具体说明。在建设“蓝色粮仓”的号召下,发展现代渔业,订单渔业是具有可行性的具体举措,它为稳定的生产销售结构提供了可能。未来,我们期望看到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的“订单渔业”。
文:王丰琪 图:欧子婷
红光村渔民归来
小组成员与何氏集团陈总监看资料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