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博物馆合影
本站讯 目前,时代发展虽然迅速,却也有不少文化历史被人淡忘于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也同样面临危机。为了解部分地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及前景发展,我们“中国海洋大学赴山东高密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决定进行定点调查,经过前期的筛选和斟酌,最终选定有着“民间艺术之乡”之称的山东省高密市所拥有的“高密四绝”,即扑灰年画、聂家庄泥塑、高密剪纸以及茂腔,作为调查对象。
自7月10日起,我队以高密市为中心开展了为期五天的调研活动,其中包括随机问卷调查、参观陈列馆、面对面访谈等方式。
按照计划,7月10日全体队员于青岛火车站集合前往高密市,并于当天下午抵达目的地。在进行简单的休整之后,我们分别联系到了扑灰年画、聂家庄泥塑、高密剪纸以及茂腔的传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活动内容,并整理了调查问卷,为次日的活动展开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7月11日,调研队利用全天时间分别前往凤凰公园和文体公园进行了参观,了解到高密市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通过随机问卷调查的形式来调查统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以及群众对其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当地人对于高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很了解的,并且认为自己有义务去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7月12日,上午,调研队拜访了剪纸传人齐秀花老师,齐老师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一直在为剪纸传承做贡献,不仅以家作为工作室,将剪纸融入生活,使之保持单纯的性格和纯粹多变的创作风格,更是将剪纸带入校园,带到新一代人的身边,而到目前为止,齐老师已经教授了一万多名学生,涵盖从小学至大学各个年龄段。齐老师认为,传承剪纸并不是以此为生,而是一直坚持下去,只要有心,就有了动力和勇气。下午,调研队则赶往孙家长村拜访了高密扑灰年画王氏第四代传人王树花老师,生于扑灰年画世家的王老师在带领我们参观艺术馆的同时还为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王老师反复强调,扑灰年画的关键点在于“画”,年画的题材亦是多种多样,包括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戏曲人物等。两位老师的采访令我们感受到了民间艺术创作非遗传人独特的专注和热情,通过交谈和观赏我们则更深入地了解了高密剪纸和扑灰年画。而在关于传承的问题上,两位老师则不约而同地认为,兴趣是非遗传承和发展的最大动力,值得庆幸的是,对此感兴趣并愿意了解和学习的人并不在少数。
7月13日,调研队全体前往泥塑之乡聂家庄,并且拜访了以泥塑为职业生活的红高粱民俗文化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聂鹏先生,在简单地参观了作品和收藏品后,聂先生为我们介绍了泥塑的起源、制作和发展。之后,聂先生又谈论了现今政府以及民众对非遗的重视程度和泥塑的传承,与之前两位老师不同,聂先生认为泥塑传承的前景十分堪忧,出于经济原因,年轻一代已经很少有人愿意继承,只有一些没有经济来源的老人愿意做些泥塑,而为了改善现状,聂先生也提出需要将一些现代元素融入其中,并创办博物馆和民俗入校园,希望能够推动泥塑的发展。聂家庄泥塑虽然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的艺术观赏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发展与传承都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和挑战,因此,呼吁保护非遗,保护这项流传多年的技艺就显得尤为重要。
7月14日,调研队拜访了此次活动的最后一位传人——高密茂腔传承人夏美华老师。由于对茂腔不甚了解,夏老师首先通过小唱一段的方式使我们对于茂腔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之后便为我们介绍了茂腔的发展历史和表演形式,并为我们讲解了茂腔与其他戏种的不同之处。在传承方面,夏老师表示,茂腔深入人心,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唱,且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加入其中,所以并不需要太过担心,只是在改革方面,由于新兴唱法会失去原本的精髓所以并不看好。
通过五天的调查和采访,本队全员不仅对高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有了了解,更是明白了它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不同人群的态度和看法。尽管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问题不同,但我们坚信依靠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和努力,它们一定会在传承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通讯员:芸丹拉姆
聂鹏先生介绍泥塑
与夏美华老师合影
采访齐秀花老师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