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江

作者:通讯员来源:中国海洋大学报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8-04-18 字号:

  2018年2月受聘于海洋地球科学学院“筑峰人才工程”第三层次特聘教授。1964年8月出生。
 
  1982至1986年于长春地质学院获矿产普查专业学士学位;1986至1989年于长春地质学院获构造地质学硕士学位;1998至2000年于奥地利Salzburg大学获地质学博士学位。1989至1998年在长春地质学院任教;2001至2018年1月在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任教,其中2003至2005年在日本岛根大学从事合作研究工作。刘永江是吉林大学构造地质学学科带头人,吉林省拔尖人才和长春市优秀人才,国土资源部东北亚矿产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刘永江主要从事区域大地构造、盆地构造演化、造山带演化、洋陆过渡带构造演化研究。先后主持科研项目30余项(包括基金重点2项,面上3项;973项目1项;国家油气专项2项),共发表论著近13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如下:
 
  1.查明了东北地区多陆块的聚合过程,该成果对东北地区资源勘探部署和突破以及古亚洲洋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贡献和意义;
 
  2.提出东北地区上古生界具有巨大油气资源潜力的新认识,是东北地区油气资源勘探新领域的新认识,改变了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无油气潜力的传统认识;
 
  3.确定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为古亚洲洋构造体制向太平洋构造体制转变的时限,同时为确定太平洋板块俯冲启动时间提供依据。
 
  4.提出黑龙江东部“大三江”泛盆地的新认识,为实现大庆外围盆地油气勘探的突破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5.重建了古柴达木盆地南部沉积边缘,指出昆北地区具有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为昆北油田的发现提供了关键的科学依据,实现了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 50年来的重大突破。
 
  6.初步建立了大陆地壳不同层次岩石的流变模型,提出地壳中、下层次有熔体参与下,岩石的流变行为以塑性的矿物颗粒流为主。
 
  入职后,刘永江将围绕着岩石圈流变和洋-陆过渡带动力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在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俯冲深部过程和动力学机制及其与东亚陆缘变形的响应关系方面取得突破;积极参与地质学一级博士点和海洋地质学二级博士点的学科建设并积极承担相关课程教学,侧重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具体建设工作;通过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原创型高端人才;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研究,提升科研团队的国际化水平。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