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12月2日-3日,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7年学术委员会会议暨学术年会在青岛召开。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苏纪兰院士,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冯士筰院士,学术委员会成员胡敦欣院士、方国洪院士、戴民汉院士等出席会议。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主任吴立新院士出席会议。
吴立新院士首先对各位委员长期以来对实验室发展的大力支持和方向性指导表示感谢。他表示,在中国海洋大学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显著贡献,希望实验室在各位委员的引领和指导下,继续把握前进发展的大方向,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创新发展,不断开创物理海洋与气候研究发展的新篇章。
实验室副主任林霄沛教授向全体参会人员做了实验室年度工作报告,全面介绍了实验室2017年度在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开放交流等方面的工作进展。围绕“透明海洋”观测、机理、预测三个核心,实验室科研骨干代表分别作了本年度实验室在观测技术及仪器研发、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机理研究、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及预报预测系统研发三个方面的工作报告,详细汇报了实验室在上述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和学术成果。
委员们认真听取实验室年度工作报告后,充分肯定了实验室取得的成绩,尤其是在观测网构建和仪器自主研发、海洋数值模式发展方面取得的突破令人瞩目,充分展现了实验室当前从机理研究拓展到与服务需求相结合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坚持。随后,针对实验室目前的发展现状,学术委员会成员纷纷建言献策,就如何加强和完善实验室技术支撑团队建设,优化实验室人才队伍结构;如何增进国际合作交流,进一步提升实验室国际影响力和大科学计划的参与度;如何在全球海洋科学发展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明确定位,实现优势特色发展等方面给出了专业性指导与建议,为实验室创新发展再绘美好蓝图。
来自美国伍兹霍尔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国内外知名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实验室科研骨干代表为实验室学术年会带来了25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内容围绕海洋动力过程演变机理及其气候效应这一核心主题展开,从海洋中小尺度过程,大洋环流,海-气相互作用,古气候研究,海洋模式发展等不同的领域分别展示了目前国际前沿和学术成果,会议现场讨论气氛活跃,在学术交流的基础上开拓了视野,也达到了增进学科交叉认知和融合的目的。
学术委员会会议由学校科技处处长李岩主持,发展规划处、船舶中心等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全体成员参加会议。
通讯员:侯霞 拜淑君
委员们听取实验室年度工作汇报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