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纵横

中国海洋大学“三下乡”调研巍山火把节发展结束

作者:赵晓榆来源:地球学院发布时间:2017-08-24

字体:

  本站讯 传统民俗节日逐渐成为旅游业的一大支柱 “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现象愈发严重,市场裹挟着资本冲击、过度迎合游客市场,传统民俗节日受到严峻挑战。在这一背景下,7月15日至19日,中国海洋大学“千里赴巍山”调研团来到云南省巍山县开展为期5天的实践调研活动。以巍山火把节为调查对象,通过对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和居民以及外来游客的采访,和团队成员自身的体验,了解当前火把节的开发现状,找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就保护、开发与传承三者间的问题提出我们的建议。

白衣学子 破晓启程  

  7月12日早,尚未破晓,调研团队就以收拾好行囊,从青岛出发,一路向西南。跨越大半个祖国,历经两天两夜,终于在7月14日晚抵达巍山。队员们也在行程中,涉及调查问卷,联系政府工作人员,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梦回南诏 文献求索

  15日上午,一行人来到南诏博物馆,讲解员得知我们是中国海洋大学的学子,前来调研后,便开始耐心的讲解。从新旧石器讲到汉武隋唐时期;也有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并着重介绍我们调研的对象——火把节。一路听下来,队员们惊叹于巍山县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认识到学习不仅在书本,也在书本之外。下午,队员来到巍山县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努力揭开历史中的火把节的神秘面纱。查访典籍过程中,我们为许多书籍中许多已经或正在消失的火把节节庆项目感到失落和叹息。

风雨不阻 促膝而谈

  翌日,乘着阵阵大雨,团队成员撑伞行走在东莲花村的阡陌上。队员们在东莲花村了解到彝族回族,民族和谐共处,相互交流影响的现状,当地居民与居民的融洽共处,无不让人感受到和谐之美。第三天,巍山县教育局、文化局、宗教局、旅游局的有关领导,平易近人,就我们准备的关于民俗节日现状的问题,做了耐心细致的回答。整个访谈过程,或在办公室中,或在准备火把节的场地之上,这让初入巍山的我们感受到这个地方政通人和的一面。

亲历盛会 热闹欢腾

  7月18日,农历六月二十五,正是一年一度欢庆巍山火把节的日子。古城四面的广场上,彝族同胞跳起了欢快的打歌,应着欢快的曲调,不少游客也加入其中。我们也有幸采访到领舞的几人。我们同广播电视台的负责人,一路采访直播,树火把的整个过程,不少小彩旗,水果,错落有致的摆放其上,悄悄等待着夜幕的降临。随着文献广场的阵阵烟火炮鸣,中心一束足有一栋六层楼的火把开始燃烧,随后整条古街满是火树银花,居民与游客一同舞蹈。据我们调研所得,广场中的炮鸣表演是最近几年才开始流行起来,我们也就此询问游客与居民对此不同的意见。

  火把节当晚队员们与海大之家支教团部分成员和所教学生在星拱楼下的合影。虽然很早就与支教团联系过,但一直没机会去海大之家拜访。当晚研究生学姐老远就看到了我们身上大大的OUC字样,便明白是我们。虽然回到家乡做调研,但看到海大的学姐我们也有他乡遇故知的温暖。没有问她们的支教生活怎样,但看到她们和当地的孩子们打成一片,脸上都笑盈盈的样子,应该是幸福的体验吧。我们作为传播者、作为联结者,用不同的方式为海大、为巍山作出自己的努力,希望它们都越来越好。

  一位接受我们采访的老奶奶说:“我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了。现在这里的火把越堆越高,人也越来越热闹了,生活也越变越好”。说着脸上透露出幸福的微笑,也正是这样的态度陪伴着老奶奶已经走过八十多年的人生路。

  为期五天的调研结束了,每一天的体验都是深刻的。其实行程之初我们以为在巍山火把节的开发中肯定会有很多弊病,其实不然。它依然带着质朴的笑容喜迎四方游客,巍山人也乐于将自己的珍藏与外地游客分享。全县人民无论出于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文化保护的考量,都小心翼翼的推动着巍山火把节的健康发展。作为海大的云南学子,能够将自己所学利用暑假回馈到家乡民俗节日的发展上,既是一份骄傲同时也是一份更大的责任。

通讯员:赵晓榆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