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纵横

中国海洋大学“三下乡”实践团队调研青岛共享单车实况

作者:卢婕予来源:工程学院发布时间:2017-08-23

字体:

本站讯 共享单车成为了很多人出行的新宠。绿色环保、“方便最后一公里”、互联网借车方便快捷,使得共享单车能够迅速占领市场。但是享单车看起来与青岛这个城市并不合适,因为青岛是典型的丘陵地带,地势起伏较大,而且没有自行车道,共享单车的一些便捷优势看上去很难发挥作用。探究共享单车在青岛的实际情况就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我们还从别的高校与共享单车公司合作的模式中引出“我们学校能否与引入共享单车校园模式”的思考。

  立项前的准备:在正式立项之前我们约谈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杨生照老师,对青岛共享单车发展条件进行分析,讨论了网络上流传的共享单车破坏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人性善恶的思考,并对青岛共享单车现状进行了预估,杨老师对我们的项目表达了亲切友好的鼓励和支持。

  采访调查:为了找到共享单车的负责部门,我们在网上查询了相关信息,并采访了青岛八大湖街道办工作人员,青岛公安局交警支队秩序科科长,青岛城管局办公室工作人员,得到的答复都比较令人失望,以上部门都表示没有专门管理共享单车,只整治违法占道的单车,共享单车进入市场也没有经过他们的审批。最后辗转联系到了青岛交通局专门负责共享单车的工作人员,他告诉我们共享单车进入市场并不需要政府部门的审批,青岛目前也没有专门针对共享单车的管理条例和管理部门,《青岛共享单车地方发展条例》还在商讨中,未来数月内才会发布。

  从部门采访中我们并没有得到太多有用的信息,反而可以了解到青岛共享单车管理方面的混乱,我们会持续关注《地方发展条例》的上线。

  实地调查:青岛目前由三家共享单车公司入驻,分别是ofo,摩拜以及酷骑。据调查发现三家公司在青岛的累计投放总量已经超过17万辆,而青岛市的共享单车注册人数也超过了200万人,如此庞大的数字,令人难以想象一个没有自行车道的丘陵城市是如何容纳这些共享单车的存在。

  从7月8日开始,我们的队员走访调查了青岛市一些人流量比较大的地区,包括崂山商圈、李村商圈、台东商圈、中山路商圈以及栈桥一带,观察到了一些共享单车的停放以及使用情况。崂山区商圈比较独立,周围几乎都是住宅一类建筑,公交车站的间距比较大,人流量也不大。我们在崂山商圈沿路以及丽达广场附件都没有看到共享单车集中停放的情况,只出现单独停放在公交车站旁或商场停车场内的情况,路上也鲜少看见有人使用共享单车。而在李村商圈及市南一带商圈就能够看到许多的共享单车集中停放现状,特别是在地铁站进出口以及公交车站附近。

  值得注意的是,在李村商圈的3号地铁站A出口旁出现大量共享单车整齐排列的停放点。我们对这个情况进行了了解,原来是公司每天从别处收集来零散分布的共享单车,停放在3号地铁线旁另一条地铁线的施工围墙与斑马线围成的马路中央三角地带以及乐客城外的花圃旁,既不占用人行道又方便了下地铁的用户取车或要乘地铁的用户还车,这个停放管理非常到位,值得点赞。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市北地区的地势较市南区平坦,但市南区景点较多,商铺分布比较密,共享单车的数量比市北区多了不少,可以知道共享单车在青岛的投放量分布与人流量大小以及公共交通工具的站点分布密度有关,青岛市起伏的地形似乎对共享单车分布的似乎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我们亲身体验了市南区的坡度,坐在公交车上都觉得很刺激,真的适合骑自行车吗?我们还看到了有小孩子独自骑共享单车在市南的天主大教堂附近“溜坡”,看上去非常危险。

  资料调查:最后我们查到了上海市和杭州市的共享单车管理条例以及其它高校与共享单车的合作情况,我们会根据这些资料做出对青岛市共享单车的合理建议,以及对我校引入共享单车校园模式的建议。

  问卷调查:我们在网上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海洋大学共享单车使用情况以及共享单车校园模式期待值得调查问卷。经过一个月的时间现已收回问卷,并进行分析研究。

  通过本次三下乡活动,我们对身边的热点时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这是一个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养。希望通过我们团队的努力,能够让大家对共享单车以及其它身边事物提高关注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展现当代青年人的风采

通讯员:卢婕予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赵奚赟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