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纵横

中国海洋大学“三下乡”赴浙江杭州学习调研团纪实

作者:通讯员来源:化学化工学院发布时间:2017-07-26

字体:

  本站讯 7月17日至7月21日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赴浙江院校、研究所学习团队进行了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7月17日至7月20日,团队6位成员前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创建于1966年,主要职能是从事海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促进海洋科技进步,为海洋管理、公益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及海洋安全提供科技。海洋二所拥有与国际接轨的、可用于近岸到深海海洋调查研究所需的、总价值上亿元的多专业内外业仪器设备。

  7月17日,我们同参加浙江大学暑期夏令营的学长和学姐们一同参观了海洋二所的展示厅,“小球大世界”及部分实验室。在老师的讲解下,我们了解了目前海洋研究在物理、生物、化学方面的最新成果及相关仪器设备;通过参观国标生产的过程,我们认识到国标的生产并不是像我们想象中的工业化的生产线,而是手工生产出来的;我们还系统地了解海洋二所在海洋科学研究领域的科学成果。海洋二所目前的重心除了在海洋研究方面,还致力于相关设备的国有化和资源共享,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7月18日,我们非常荣幸地听了海洋二所不同实验室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举办的五场讲座,这五场讲座使我们受益匪浅。结合我们的专业课,我们了解了利用红外和微波测海温的原理、设备和两种方法的区别。海洋二所目前致力于卫星海洋遥感新机理、新技术、新应用的探索,从Argo到Bio-Argo再到水下滑翔机,我国引进了许多先进的仪器,同时海洋二所致力于将这些设备国有化。田娣老师所在的实验室主要研究长江口的缺氧现象,并希望通过物理生物耦合测定叶绿素从而做到赤潮的可预报。连涛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短期气候变化、中长期气候变化、台风与海洋的相互作用、中尺度涡、数据同化和数据预报,让我们了解了ENSO,PDO,台风,气旋和反气旋现象带来的影响。

  7月19日,我们参观了海洋二所的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了解实验室的运作过程。位于顶楼的卫星接收天线接收卫星信号后,通过海洋二所的卫星遥感接收系统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利用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进行反演,得到海温、盐度等数据。海底科学实验室的老师向我们展示了用于海底沉积物取样的仪器和设备。

  7月20日,我们来到了与专业联系密切的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由海洋二所的李栋老师带领我们参观学习。李栋老师目前的研究方向是从海底的植物中提取色素,他向我们展示了实验所用的仪器(超高效液相色谱),色素提取的方法以及数据处理的方法。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其他的仪器设备,例如:总有机碳分析仪、总碳分析仪、激光粒度仪、元素分析仪、离子色谱仪、营养盐自动分析仪等。李栋老师参与了第33次南极科考,他向我们讲述了南极科考的路线,展示了雪龙号,南极中山站,长城站和作业时的照片和视频。

  7月21日,我们来到了最后一站浙江大学,浙江大学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是中国著名顶级学府之一,是中国“学科最齐全”、“学生创业率最高”的大学,是首批7所“211工程”、首批9所“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浙江大学的地球科学学院走廊上摆放了各种各样的化石,这些化石标志着我们对于地球的探索的深入。浙江大学的何丁老师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微生物和有机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他向我们展示了PCR扩增仪,实验室用于试剂纯化的蒸馏装置,气相色谱仪,温度可达零下80摄氏度的冰柜,出海时使用的过滤装置等仪器设备。
 
  至此,我们团队结束了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次活动让我们收获颇丰。我们对于海洋物理、生物等方面的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目前用于测定,观测的仪器大多是国外进口,若想实现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应当实现仪器设备的国有化,而作为国家海洋事业接班人的我们,更应该努力奋斗,为海洋强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