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3月16日下午,行远书院系列讲座之博雅讲坛第二讲在中国海洋大学行知楼报告厅开讲。讲座邀请新疆师范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刘学堂教授,为海大师生讲述《世纪的发现:失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文明符号》。讲座中,刘学堂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了小河墓地发掘的历程,以珍贵的实地考古图片展现了小河文化发展的历史符号。行远书院院长钱致榕先生主持了讲座。
关于小河文化,刘学堂从“小河大考古:小河公主的故事”和“营盘重镇:楼兰美男的故事”两方面切入。小河文化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中、东部区域,特别是在盆地东部的塔里木河-孔雀河下游大三角洲地区,小河文化遗存分布相对集中。1934年,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的探险队,沿着孔雀河向南的一条古河床前行发掘了“埋有一千口棺材”的地方,贝格曼将这片流域命名为“小河”。1939年,贝格曼在斯德哥尔摩公布了他在塔克拉玛干古楼兰区域的发现,引起了世界的震惊。1979年,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丝绸之路》摄制组,组织包括新疆考古学家参与的楼兰考察探险活动。在天山之南,南距孔雀河主河道2公里之处发现围成同心圆状的垂直列木,由此“太阳墓地”问世。发掘显示,孔雀河古墓沟的部分墓葬中的随葬品,以及特殊埋葬习俗和贝格曼调查过的小河墓地的情况极为相似。2000年,考古学家王炳华先生按照贝格曼绘的线路图,按图索骥,让曾神秘消失了60年的小河墓地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2002年到2004年,一支由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为队长的小河考古队进行了为期4年的小河考古,合计发掘墓葬167座,出土各类珍贵文物数以千计,采集古尸标本30多具,小河考古惊人的发现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关于小河墓区出土的文物,刘学堂为大家展示珍贵文物的同时也抛出一个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楼兰美女头上的虱子在人类进化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小河墓前的桨形立木和柱形立木有着怎样的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的意义?人面蛙纹中的真相是什么?一棺双木尸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文化寓意?齿嵌金环是一种文化象征还是等级象征?木骨组合的干尸中暗藏哪些玄机?阿尔泰岩画中的双马神图和万字舞投射了怎样的文化内涵?在问答式的演讲中刘学堂带领大家开启一个个小河文化符号密码,同学们在问题中思考,在探索中领悟。
刘学堂指出,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过程中,再也不能以黄河为中心画地为牢地进行研究了,中国早期文明研究已进入全新的阶段,西部地区的文明起源研究也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踊跃发言提问,刘学堂教授一一回答了同学们关心的问题。
通讯员:申国菊
刘学堂教授在做讲座(摄影:路越)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