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站讯 1月5日下午,行远书院系列讲座之博雅讲坛第一讲在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322报告厅开讲。讲座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生导师周立教授,为海大师生带来题为《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的报告。讲座中,周立教授分析了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如何由抽取型、隔离性的二元结构,变为良性的互助型、开放性的二元结构,将二元对立变为和谐共存,并就中国目前城镇化建设问题的解决思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讲座由行远书院院长钱致榕先生主持。
周立教授从中国城乡二元结构角度切入,分析了小规模农业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必然性,以及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原因和长远意义。他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已经历了多次城镇化和逆城镇化进程的转换。当今中国处在一个较长时期的主动城镇化进程中,但即便如此,也已出现了主动的逆城市化现象。一方面,我们看到2.7亿的农民工“用脚投票”,主动选择了城市和发达地区,但又要看到,相当大一批人也开始“用脚投票”,开始回流乡村。
周立教授指出,城镇和乡村,是中国的两副面孔。城市建设和乡村建设,在中国未来发展中如同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农村人口仍将大量存在,而且在2050年之前,中国很可能进入到城乡均衡互动的稳态结构。中国的城镇化不是消灭农村,不是把农民连根拔起,需要正视中国未来百年内都要面临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的基本事实。
通过对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分析,周立教授认为:首先,二元结构将长期存在,需要将恶性二元转化为良性二元,从而实现真正的城乡一体化。大量农村人口,长期从事小规模农业,是我们必须尊重的基本国情,也是必须长期面对的基本现实。其次,需要通过就地村镇化来促进多元城市生态。城乡人口流动不会一直是单向的,双向流动的趋势已经出现,需要考虑将适度集中居住的农村,当做城镇一般地规划和建设,与广大农民工和在乡农民,形成巨大的合力,在建设美好城市的同时,建设好美丽乡村、美丽中国。
讲座最后,行远书院院长钱致榕教授主持了问答环节。周立教授就同学们当前关注的问题与大家进行了互动交流。
文:申国菊 图:赵琪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刘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