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9月15日22时04分,搭载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长征二号F T2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5秒后,天宫二号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中国海洋大学多名校友参与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发射工作。其中,学校1994届地质系毕业生王洪志担任天宫二号发射任务零号指挥员,负责发出火箭发射指令;1998届气象专业毕业生尹洁担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室主任职务,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前夕,她负责把每天的气象会商并最终形成上报的气象数据。
【组图】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
自1983年,中国海洋大学就开始为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输送毕业生。其中有很多人,因为工作性质关系无法像王洪志和尹洁一样被人所知,但他们都是中国海洋大学的骄傲,同时他们也是万千奋斗在祖国建设第一线的中国海大人的缩影。
神舟飞天、嫦娥奔月、蛟龙探海、极地科考、亚丁湾护航、辽宁舰入列、海水养殖浪潮迭起、蓝色经济蓬勃发展……这其中无不有中国海大人的身影。他们遍布神州,远及寰宇,在各个领域辛勤耕耘、励精图治,为国家富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
相关链接:
1、天宫二号发射任务零号指挥员——王洪志
王洪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零号指挥员,中国海洋大学1990级地质系学生。1994年7月从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参与了自1999年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的发射。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专访零号指挥员王洪志
“各系统断电,设备状态恢复。”下达完最后一道指令,王洪志深吸一口气,撂下话筒站起身,看了眼大屏幕——一切顺利。
天宫二号发射在即,这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的第5位零号指挥员,自然成为记者“围追堵截”的对象。
“这次演练测试是为发射做最后的准备,各系统设备工作正常,已经具备了后续发射条件。”首次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零号指挥员的王洪志说。
今年初,王洪志被任命为天宫二号发射任务零号指挥员。在外人看来,这是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岗位,他却很腼腆地说:“只是按照工作流程来做,熟悉流程就好。”
1994年,22岁的王洪志走出青岛海洋大学(今中国海洋大学)校门,背起行囊追梦大西北。
加注软件开发,是王洪志参加工作后的第一项任务。
那时,他对零号指挥员非常羡慕。“每次任务都是在零号指挥员的协调下圆满完成的。”王洪志回忆道,虽然羡慕,但他还是觉得要“脚踏实地把活干好,其他的先别想”。
于是,王洪志在加注室一干就是14年。
期间,他和团队一起开发的加注系统远控软件和供气系统控制软件,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经历了十几次加注任务的考核。“没有一次因为软件问题影响加注任务。”这一直让王洪志引以为豪。
2010年9月22日,王洪志第一次担任卫星发射任务的零号指挥员,自豪的同时也倍感压力。他说,缓解压力唯一的方式就是尽量多学习,多了解各系统的工作情况,做到心里有底。
当然,让王洪志心里有底的还有他的团队。他知道,零号指挥员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后面还有各个系统人员在支撑。
第一次任务顺利完成后,王洪志有了信心,也有了基础。
随后,王洪志又顺理成章地担任了11次卫星发射任务的零号指挥员。
“能担任天宫二号的零号指挥员得益于前面的多次指挥。”
王洪志这样解释自己被选中的原因,“经验积累是必要的。此外,还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要口齿清晰。”
但王洪志也坦言,关注度高了,参试系统多了,工作也更加复杂了。
与以往相比,发射卫星的系统相对较少,只有卫星、火箭、发射场和测控四大系统。他说:“而这次任务,增加了多个系统,需要进行更多的准备。”
8月31日,天宫二号发射时间迫近,加注供气组负责人唐琰在执行加注系统库房回流的过程中,流量计信号突然无法显示。得知情况后,王洪志赶往现场,通过反复排查,他们发现是接线出了问题。恢复接线后,故障得以排除。
但王洪志并没有安心,随后组织人员连夜对8000多个接线点进行全面复查,又发现一处隐患。排查结束时,天已蒙蒙亮了。
认认真真做事,确保万无一失,这是王洪志的工作原则。他知道,他代表的不仅是自己,而是所有为航天事业付出的人。
“指挥员是发射任务的最后一个环节,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把那么多人辛苦多年的成果荒废掉。”王洪志说,哪怕是影响发射进展都不行,“这是一名航天人的责任”。
作为航天人,他无可挑剔;作为父亲,他却有些惭愧。
因为工作的原因,女儿王叶晖小时候经常被送到朋友家照料,女儿因此时常哭闹,抱怨爸爸不能像别人的父母一样接她放学、陪她玩耍。那个时候,他也只能无奈地在电话里哄着女儿。
“任务太重,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永远没有止境。”王洪志说。
时间,对于王洪志来说异常宝贵,似乎永远也不够用。在他的记事本上,记者看到的是写得密密麻麻的工作日记。
时间,留给女儿和亲人的却少之又少,有时候只能是打打电话。“好在女儿现在长大了、懂事了,一个电话回去,她就能乖乖照顾自己。”说着说着,王洪志脸上露出了微笑。
从他的办公室往外望去,1500米外的发射塔架正拥抱着天宫二号和长征二号F火箭组合体。再过一段时间,伴随着他的口令,中国航天又开始新的征程……
2、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室主任——尹洁
尹洁,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室主任,中国海洋大学1994级气象专业学生。1998年9月,从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毕业后,尹洁主动申请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截至目前,尹洁已圆满完成了10次神舟飞船和数十次卫星发射任务的气象保障工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
视频:【CCTV-13】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科技与经验并重 精准气象预报
酒泉气象工程师尹洁
——文弱外表难掩要强性格
文弱的外表掩饰了她要强的性格,讲话总是柔声细气、笑意盈盈,却字字千钧。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女气象工程师尹洁颇耐人寻味。
“思维严密、预报精准,多次在飞船发射任务中以准确的天气预报结论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气象室主任刘汉涛这样评价她。
今年7月上旬,尹洁以优异成绩结束了4个月的中级班培训,回到发射中心立即投入“神七”任务气象保障工作中。
按计划,8月28日“神舟”七号飞船要从转往垂直总装测试厂房,而此时一股冷空气将给发射场带来强风影响。抓住转运窗口至关重要。
27日上午,尹洁和同事对可能影响场区的天气进行了讨论,下午又对其形势演变进行了透彻分析,会商得出的预报结论为:28日晴转阴,风力由4-6米秒转为10-12米秒,并且瞬时风速会更大;28日后期由于云的加重及冷气团的入侵,还会出现降水。
结果28日出现的天气实况为:天亮时场区转为阴天,风在夜里2点10分就已转为强风,尔后逐步加大。早上再次会商后,决定维持原来的预报。
9点30分,刘汉涛主任亲自到发射现场保障,尹洁带领预报员驻守在室里。一小时后,她组织进行了气象会商,通过对天气形势的再次分析,认为天气 维持大风形势,但出现在12:00至14:00,影响系统会由冷势力所引导的风向梯度风转变,这时期风力会相对减小。尹洁在电话中向刘主任作了详细汇报。 前指会上,根据气象预报结论,任务指挥部当机立断决定:原定15:00的转运提前至13:00进行。
中午12点,已是午休时间,尹洁仍然坚守在设备前,时刻关注风速的变化。正如所料,转运时,风力明显减小,飞船转运顺利进行。飞船刚一进入厂房,风力又继续加大,小雨也在下午如期而至。
翻开尹洁的履历,只见上面写着:入伍10年,圆满完成了6次神舟飞船和数十次导弹、卫星发射气象保障,取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奖、三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14篇,编写教材2部。
“其实,刚开始我也摸不透戈壁滩的天,报晴天结果出阴天,报雨天偏偏出太阳,心情沮丧的很。”尹洁毫不掩饰曾经的尴尬。
为了掌握戈壁滩的天气变化规律,她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预报员请教,在资料室一泡就是半年,查阅了中心20多年的气象资料,认真分析各种气象要素,寻找规律,终于做到了心中有数。
一次岗前考核中,根据环流形势分析第二天应该是晴天,结果有一冷气团始终在戈壁滩的上空盘旋,令人疑惑不解。当尹洁说出 “东风沿海地区台风可能影响场区天气系统”的大胆推测时,引来一片哄堂大笑,“两地相差十万八千里,怎么会影响?”但她的分析却引起了气象室领导的重视, 后来经多次实践证明,每当沿海地区刮强台风时,戈壁滩天气的确会受影响。这种“遥相关”现象的发现令同事们对尹洁刮目相看。
“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前,载人航天发射场遭遇了大风、沙尘、强降温以及有史记录以来的最早的一次降雪天气。尹洁把研究的成果与数值预报产品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准确预报出发射前大风、降水的强度与出现时段,为最终的预报结论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试验产品技术含量和精度高,测控要求严格,要求对风、云、雷电、沙尘等诸气象要素进行准确预报和观测。难度之高,多年少有!当上转运窗口副班以后,她干脆与男同志一样昼夜不回家,盯在了岗位上。由于任务忙,她每天深夜十一、二点回到家中时,孩子已经熟睡;第二天清晨五、六点她就得上班,而孩子还未睡醒。一连半个月忙得顾不上跟孩子交流,有次孩子在门外独自玩耍,邻居问他:“你妈妈呢?”孩子天真地回答:“我不知道,可能到美国去了。”
视频:【CCTV-7】身边的故事:尹洁——我为飞天观风雨
资料整理:刘莅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