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聚焦

环科院三下乡之辽河口湿地生态调查活动结束

作者:通讯员来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发布时间:2016-08-23

字体:
    本站讯 2016年8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七人组建“中国海洋大学湿地生态调查队”,在环科院胡泓老师和李正炎老师的带领下参与辽河口湿地生态恢复效果评估项目。八月上旬一行人对辽河入海口地区芦苇近况进行实地考察并采集相关样品。并在回校后对样品进行一系列指标的测定。
   
    辽河河口湿地位于辽河流域,为我国第一大河口芦苇湿地。该地区芦苇不仅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而且对净化河流水质和当地生态修复有重大意义。但根据有关研究报道,近年来河口芦苇湿地地表水环境整体质量为V类,COD和氮营养类污染物负荷较重,芦苇湿地退化萎缩严重。为维护湿地健康,保护湿地提供理论依据,中国海洋大学承担了十二五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辽河河口区水质改善与湿地水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并开展了相应研究。本课题将于2016年结题验收,经过3年的野外调查,中间试验等研究过程,取得显著成果,揭示了湿地退化的原因,开展了生态恢复的中试试验,经过两年的建设完成了2km2生态恢复示范工程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对恢复示范工程进行生态恢复效果及净化能力进行评估,需要对该示范工程区进行为期2年的动态监测,监测内容包括:进出水质指标(COD、氨氮等)、植物生长指标(高度,生物量、光合效率、植物氮磷钾吸收量)等。
   
    为了协助中国海洋大学老师完成该课题,锻炼本科生的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实验动手能力,本团队成员参与辽河口湿地恢复示范工程的生态恢复效果及净化能力评估相关的野外调查及室内分析研究。
   
    本小组于2016年8月1号到8月6号在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东郭苇场(位于辽宁省盘锦市“河口湿地芦苇群落生态修复关键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所属的芦苇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区,总面积2平方公里)展开实地调查。
在苇场恢复地区,小组成员通过设置多个样方、测叶绿素含量、测生物长度、样品打结、称量样品总重、称量样品单重获取一些数据和实验所用样品。
   
    接下来还要进行一些相关的实验,但通过实地考察,小组成员体会到科研工作者的辛苦,同时又深刻担忧湿地地区的生态情况,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大力度、加强管理,给后代一个完整而健康的湿地。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