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聚焦

中国海洋大学“微商生态农业园”实践队赴威海调研

作者:李佳 侯铭威来源:管理学院发布时间:2016-07-19

字体:

  本站讯 7月15日,中国海洋大学“微商生态农业园”调研队赴威海袁博士农场以及威海文登姚山头村开展调研活动。调研团队由来自管理学院、数学科学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法政学院的2名研究生、6名本科生组成。调研过程中团队充分发挥了队员跨学院、多专业的优势,高效、顺利得完成了调研活动。

  在调研准备阶段,领队带领队员查阅相关资料,合理规划调研行程,与调研单位、指导老师进行沟通联系,保证了当日实地调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15日一早,队员们在威海市荣成市俚岛镇集合,集体前往袁博士农场。农场荣成基地负责人带领队员参观了果蔬基地,详细介绍了有机果蔬从育苗、种植到采摘、包装配送的全过程,其中重点介绍了袁博士对高新材料壳聚糖的创新使用,以及竹素土壤消毒、竹炭粉配合太阳暴晒杀菌消毒、改良土壤的全过程。通过这些创新手段,袁博士以无污染、纯天然的方法改良土壤品质,解决了土地板结、营养不均衡、果蔬不能重茬种植等问题,同时也为自己的产品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同时创新地采用微商销售的营销模式、会员制的消费者管理模式和每周定时配送的配送方式,形成了一条科学、高效、全方位的销售体系和品牌效应,为自己的有机产品打开了销路。

  下午突降大雨,但队员们无暇顾及天气的恶劣,抓紧时间来到威海市文登区姚山头村开展下一步调研工作。通过村干部的介绍,队员们了解到,姚山头村主要经营传统的大棚种植,村里的果蔬的销售途径是以超市收购为主,村民通过政府与超市达成价格协议,由超市自行前往农户家中收购。但是由于大棚规模不够大,地形限制无法实行机械化操作,加上大棚换土的人工成本太高,病虫害只能采用喷洒农药和高温熏蒸的方法进行治理。这种通过大量喷洒农药、定期使用抗板结药剂来维持土地活力的方法只能获取短期效益,并不能实行可持续发展。由于资金短缺和农产品行业前期资金投入量大的特点,菜农虽然知道使用生态绿色方法生产的果蔬长势好、产量高、质量好,建立生产合作社走品牌化路线可以增强议价能力、切实增收,但也力不从心,只能选择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的生产模式来获得短期利益,生态农业、品牌效应这一理念也因此在实践中夭折。

  一天的实践活动结束后,领队对调研活动进行总结并布置了后期任务分工。在两地发展模式的对比中,全队对“微商生态农业园”这一模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周边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和制约其发展的原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全体队员在调研活动中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统一,既将知识贯穿于实践之中,又让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升华,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加深了社会阅历,进一步提升了个人的综合素质。

文:李佳 侯铭威 图:王家明

实践队成员与姚山头村村民合影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