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静老师认真讲解
本站讯 12月3号晚,在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以下简称海洋学院)院楼,由海洋与大气学院学术部主办的海风讲座开始本学期的第一次讲座,本次讲座由我校海洋学院老师余静主持。
余静老师于2006年6月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并于2007年6月至2010年7月在中国海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在我校海洋学院工作,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海洋管理”。
南海权益保护——南海的纠纷与台湾态度
南海,位于中国东南方的陆缘海,被我国和多国环绕,水域面积约365万平方公里,约是中国渤海、黄海、东海总面积的3倍,居世界第三位。而由于南海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对于这片海域,各国争执不休,冲突与瓜葛也持续不断。
本次讲座,余静老师主要从台湾切入,讲述了台湾领导人对于南海主权的态度变化。由两蒋时期的强硬政策,南海主权神圣不容轻犯,到李登辉时期前后态度的转变,再到陈水扁时期的立场不定,最后到现任台湾领导人马英九的强硬态度。随后,余静老师还不忘结合时政,讲诉了最近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即将登陆太平岛的新闻,并引述了众多国内媒体的评价,令在场听众不由为之赞叹。
南海问题——一个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问题
余静老师说:“南海争端其实源于这片海域错综复杂的地域分布,对于这些争端,我们早就通过各种手段寻求解决的途径了,只是还没有找到一个平衡点。”随后,余静老师话锋一转:“不过,外交官争论了很久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许我们科学工作者是能够解决的。”接着,余静老师和我们讲诉了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李家彪先生的研究成果,并告诉我们这很可能是我们今后解决海洋纠纷的一个突破口。
“南海丰富的资源与各国划片海域的重叠也是争端的一个很大的原因。例如,由于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这个概念的存在,占领经济区岛屿便能占领先机。因此,南海诸国在符合经济区的岛屿争夺上比我国快了一步,而这导致我国在南海问题上处于一个十分被动的局面。”接下来,余静老师又告诉我们,南海问题已经由主张争议的时代过渡到了实政争议的时代。今后会变成怎么样,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提问环节
在场同学主要对讲座过程中的专业性名词提出疑问,其中包括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在内的多项涉海专业名词都成了同学们提问的热点。而余静老师则一一为在场的同学进行了解答,期间更是现场作图为助在场同学理解。现场气氛虽说并不算特别火爆,但同学们对于海洋权益方面的热情也是十分高涨的,因此提问还是比较积极主动的。
感言
余静老师在讲座结束后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她表示,此次讲座十分的有意义,因为这种讲座的形式更好一些,十分利于交流。同时,再被问及对参加讲座的同学们的希冀时,余静老师表示:“其实不只是参加讲座的同学们,我希望我们学校的同学们都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更多地关注时事,从国家的需求方面理解自己的专业需求,不要只做一名读书的海大学子,更要做一名求知的中国学子。”最后,余静老师表示了对此次活动的支持,并送给在场同学一句话“站在树枝上的雄鹰从来不会担心树枝会折断,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相信自己的双翼。”此话附在一副雄鹰图下面,更显得震撼。
通讯员:仝桐 图:王翰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