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纵横

地球之极 视野之巅

作者:张芸芊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15-12-01

字体:

讲述南极科考经历   

    本站讯 12月1日晚,由海洋生命学院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南极科考讲座,在鱼山校区科学馆开展。讲座邀请到海洋生命学院副教授史晓翀,为大家介绍南极科考的情况。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主讲人史晓翀带领现场观众,领略来自地球另一端的绮丽风光,同时,因为他幽默风趣的讲述,同学们对于南极那片广袤的土地有了全新的理解。

    讲座伊始,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大家简单地了解到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生活、科研的情况,由此,史晓翀老师将南极的神秘面纱徐徐揭开。他分别从南极概况、南极科考情况、我国长城站情况以及他的科考经历这四个方面,讲述南极的自然风光、植物动物和南极科考的寒冷艰辛、美好快乐。“其实特别辛苦,但在那里,我们拥有最充实快乐的时光”,谈到自己,他笑着回忆说。

    南极,这片拥有123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拥有7.6万平方公里的冰岛,年均气温为零下25摄氏度,以极寒、白雪、冰川著称,“南极是冰雪的故乡”,史晓翀老师介绍南极时讲到,“冰盖面积大于海岛面积。”在这片寒冷的土地上,却藏有数不尽的资源。因此,资源问题也成为南极最大的经济问题。

    “由于南极的领土主权不属于任何国家,而各国可享受的资源份额由其对南极科考事业的贡献程度来决定,所以,建立科学考察站成为各国的焦点问题。”史晓翀老师介绍到我国科学考察站概况时说道。现如今,中国已经拥有四个南极科考站,其中,他于去年到达的科考站——长城站,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一个科学考察站,其他的三个分别是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接下来,他重点讲述在长城站上的点点滴滴。

    史晓翀老师参加的是第31次南极科考,从北京到巴黎,再从圣地亚哥到蓬塔,历时半个月,最终到达南极长城站。其中,他讲到许多细节,劳累和新奇并存,艰辛和美好同在,为接下来有关长城站的讲述做铺垫。由于史晓翀老师从事微生物的研究,在长城站上,他开展取样、分离、培养菌种等工作,同时,从极地带回的大量样品也有利于陆地研究。他给大家展示许多极地的微生物图片,引起观众的惊叹,现场气氛十分活跃。之后,他谈到有关学习交流的问题,介绍各国科考站之间的礼品交换、信息交流,同时讲述人们的热情或风趣,“我们的科考站会定期与其他国家的科考站交流,一般是我们站科考队员带去纪念品,其他科考站也立即有人来交流”,“一般情况下,外国友人会说英语,大家交流很顺畅也比较方便,但在智利很少有人会说英语,所以每次我都要边说边比划”,“有一个外国友人,在南极上建有自己的小科学考察站,但条件比较差,所以他会经常到长城站来吃中餐”。史晓翀老师声情并茂地讲着,这些点点滴滴都呈现在观众的眼前,那个寒冷、遥远,充满着冰川、白雪的南极,变成一片充满温暖、充满人性,有爱,有企鹅、白鲸、海狮的绮丽土地。讲座现场很安静,待讲到有趣的地方,现场气氛又活跃起来。

    在接下来的提问环节,大家积极提问,踊跃发言,问题涉及南极企鹅、极地考察、本科生研究的方面,史晓翀老师都一一解答,其间不乏欢笑声。讲座结束后,很多同学意犹未尽,继续与史晓翀老师交流想法。

    “听了史老师的讲座,我对南极和科考产生全新的看法”陈锦鑫(生物技术2015级一班)在讲座后激动地表示。

文:张芸芊    图:陈香悦

同学们踊跃提问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