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学评论家施战军为海大学子做专题讲座

作者:张诗奇来源: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5-11-05 字号:

    本站讯 11月3日下午,著名文学评论家、《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受邀在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厅,做了题为《文学:经验与视野》的学术讲座。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静出席活动。

    讲座中,施战军从自己对文学的认识谈起。他认为,文学广义上属于人文,与科技主义中“新的科学发现覆盖了旧的认识”不同,人文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多面、复杂,甚至逆向的。他以巴尔扎克为例,认为好作品不会随时间流逝而缺失价值。“文学是向后找,找丢下却又不可或缺的东西。”

    施战军随后讲述了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确信派”、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转变,文学的关注从相信、自信转变为了恐惧、怀疑和不可逆转的人性的挣扎。他表示,托尔斯泰、雨果是在“开门”,而现代派作品是在“挠墙”,找不到确信的东西,变为质疑,放弃了逻辑性的努力。后现代派是在“涂鸦”,一个个碎片开始呈现出来。他说,认识越来越细,整体性开始消失,对未来想法越来越稀薄,也成为现代人类的特点。但是,真正的文学是带有人性光亮的。他表示,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乃为研究人文之人眼里的普遍性真理。

    在谈到文学视野时,施战军借助王蒙先生新疆之行说明视野广阔、作品多元的难得与重要。他说,自然的赐予让一个作家用另一副目光看到了高于一般人眼里所见的生命的启示。只有视野宽广了,文学家的经验才会转换为大视野的作品。

    在讲座时,施战军还以乐府诗、木兰辞等为例,解读中国古今文学作品的经典性特质。他对当下中国作品提出了一些反思,期望文学的读者从大视野中去阅读文学作品。

    王蒙先生助手、文化部办公厅处长彭世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蒋秋飚聆听讲座,讲座由中文系主任徐妍教授主持。

通讯员:张诗奇  图:郝越鹏

人物简介:

    施战军,男,1966年生,吉林通榆人,著名文学评论家,《人民文学》杂志主编。主要著作有:《世纪末夜晚的手写》、《碎时光》、《爱与痛惜》、《活文学之魅》,主编有大型丛书《新活力作家文丛》、《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等。曾获首届齐鲁文学奖,第一、二届刘勰文艺评论奖,《当代作家评论》奖,《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奖,2007年中国文联理论评论奖等。曾担任鲁迅文学奖、新概念作文大赛等奖项终评委。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