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留德、留美13年后选择了回国,就是不甘心一些前沿技术被西方垄断。国外能做到的,我们应该做的更好。”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李予国告诉记者,他希望有一天,中国的海洋电磁技术研究能够打破西方垄断,跃至全球顶尖水平。而随着李予国团队自主研发的海底电磁采集站在南海成功完成4000米海试,不仅弥补了国内在海洋电磁技术研究领域的空白,更让中国成为继继美国、德国和日本,第四个有能力在水深超过3000米海域进行海洋电磁场测量和研究的国家。
李予国(左五)和他的科研团队
海洋电磁技术打破西方垄断
关于海底电磁采集站的作用,李予国表示,海底电磁采集站既可以观测天然场源产生的海洋电磁场,也可以观测人工源产生的海洋电磁场。该技术将首先在海洋油气资源和天然气水合物探测等科研领域,以提高钻井成功率、减少勘探成本。
谈到电磁采集站成功海试的意义,李予国告诉记者,海洋电磁法是海底油气资源探测的关键技术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就着手研究。近年来,海洋电磁技术在国际上快速发展,并在海底油气资源探测中取得了明显的应用效果。然而由于国际油气工业界对海洋电磁技术和相关实测数据的保密和技术垄断,海洋电磁测量仪器装备和采集的核心技术只控制在少数几家国外公司手中,他们不出售设备而只提供技术服务,这使中国在该类技术研究方面一直存在空白。而电磁采集站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在海洋电磁技术研究领域打破了西方的垄断,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油气勘探有望节约上亿成本
在海底电磁采集站南海海试的过程中,最令李予国骄傲的就是深海测试的成功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因为南海的海域环境恶劣,去年我们曾进行过海试,当时连续50几天不见好天气,船员们除了晕船呕吐外几乎什么也做不了。”李予国笑道,“今年6月份的海试出奇地顺利,一共进行了5次,全部成功,要知道国际海试平均成功率只有50%左右。”李予国认为,海试的高成功率不仅是天公作美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科研团队已经逐步成熟,成为了一只真正能够攻坚的团队。
“每次进行海试,我们都要在海上住一个月,这段时间非常艰苦,但是我们认为对海洋电磁法的研究是迫在眉睫的,因此多幸苦都值得。”李予国表示,当前海洋油气资源日渐重要,每个海洋油气钻井试验的投资少则亿元,多则数十亿。而完整掌握海洋电磁法之后,有可能将海洋油气勘探成功率提高一倍。“比如说在海底打三个井眼,原来可能只有一个井眼有油气,另外两个就是干井,白白浪费了上亿资金。拥有这个技术之后,可能打三个井眼有两个是有油气的,这样就有可能节省数以亿计的成本。”李予国说。
明年计划正式应用于生产
谈到下一步工作计划时,李予国表示,深化自主研发能力将是重中之重。“除了团队的成熟,另一个让我骄傲的是这次海试采集器的电磁数据记录仪、框架设计、释放机构、回收信标、电场传感器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研发,主动创新将是我们未来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
据介绍,为了进一步提高海底电磁采集站的海试成功率,李予国团队自主创新设计了两套“冗余释放系统”,以此保证采集器的顺利回收。目前整套设备还处于工程样机阶段,近期将产出实用化的设备,并将科研项目建立起完整的学科构架,以期设备完美运用到采集站中。根据规划,李予国团队计划明年将海底电磁采集站试运行到海底油气勘探中,尽快让新技术应用于生产。
来源: 青岛财经日报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