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

转专业,独行者的战斗

作者:王洁 钱果立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15-01-21

字体:

冬日的清晨,北方的天空灰蒙蒙一片,湿冷的空气弥漫四周。大部分人还在酣梦,生物技术2013级方勇涛却已经开始他新的一天。整理行装、步履匆匆地赶到校车点,车辆刺眼的前灯划破氤氲的雾气,上车、打卡,然后在颠簸的校车上沉沉睡去。浓重的夜色还没有散尽,东方刚刚显露出一丝鱼白。

 

6点起床,620赶到校车点,排队等头班的校车。”谈及从去年开始的漫漫转专业之路,方勇涛依然记忆犹新。如今已将宿舍搬到崂山校区的他,回想起那段跨校区上课的时光,感慨颇多。“吃早饭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时候早餐店不开门,去食堂又没有时间,饿着肚子上课也是常有的事。睡也睡不醒,倘若去得早,还能找到一个座位在车上补一觉。”这一细节仅仅是他生活中的短暂一瞥,作为转专业大军中的一员,方勇涛是孤独的。一个人穿梭于岛城的大街小巷,崂山鱼山两地辗转,尝试融入陌生班级的尴尬,构建新知识体系的艰难以及与舍友生活节奏迥异造成的困扰……如此种种不仅考验着方勇涛,也考验着这庞大军团中的每一位成员。

 

行路难,不止难在路途遥远,更难在前路茫茫、毫无定数。“这对我来说就是一场赌博”,胜负不明,输赢难定,前路漫漫,他们心底的压力重比千钧。“最坏的打算是转专业不成功回到原专业从头开始修”,他咬了咬下唇,无奈地说道。担心有之,犹豫有之,但还是咬咬牙,硬着头皮走下去。

 

溯源转专业 理想与现实之壑难平 

 

为什么要转专业?

 

“被调剂到这个专业,学了一段时间发现确实不喜欢,综合考虑过后感觉近年来火热的金融专业似乎更适合自己”教育技术学13级张凡菲这样回答道。“不想每天待在实验室中”、“实在不喜欢解剖小动物”……在采访过程中,还有许多受访者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无奈。选学校还是选专业,这恐怕是横在许多准大学生心里的一道坎,高考分数擦边儿,专业信息了解不充分,以至于文科生被调剂到工科“实在读不下去”,理科生被调剂到文科专业兴趣动力不足,如此这般,“被调剂”渐渐变成这个群体中的高频词汇,而转专业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曲线救国”之举。与此同时,着眼于国际化道路的ACCA班、中法班等特色班级及其背后的巨大竞争力也让一些学生毅然放弃原专业,就业形势和预期薪酬作为更现实的问题逐步演变为专业选择的首要因素,家庭影响与对物质世界的向往让越来越多人放弃了以个人兴趣为出发点的学习方式转而投身热门专业,然而近年热门专业就业形势的持续低迷却让不少人燃起的希望再度破灭,这无疑又是新的问题。

 

    尽管理想在远方发出细微的召唤,现实却又常常布满荆棘。但这其中也不乏苦中作乐者,正如管理学院14级王淑靖所言“在此过程中,尽管也有不满意的地方,但就算现实不比想象美好,也要学会承受,毕竟这是自己想要的”。

 

转专业之局,考验多方智慧

 

    根据教务处于20141229日公示的《关于2015年春季学期学生转换院、系班级学习有关事项的通知》,在校期间修读取得的课程学分中,拟转入院、系的专业类课程学分数与该专业相应年级开出的专业类课程总学分相差不超过10学分,学生入学在校学习时间满五学期(不含夏季学期)以后,可以申请转换院、系班级学习。

教务处通知

这种转专业体制历时长,操作复杂,似乎远不及部分高校现行的通过考试转专业的方式便捷:考试通过,则转专业成功,干脆利落。以北京大学为例,招收转专业学生的权利下放到各院,除了各院自主举行考试外还可以通过对拟转入院系学习的同学提出其他的要求实现进一步筛选,如原专业成绩绩点等。转专业学生只需提交申请,通过考试,便可以转入理想专业学习。

 

相比之下,海大转专业要麻烦得多。抛开学分要求不谈,转专业学生选课的优先级靠后,使得选课成了转专业学生无法避免的鏖战。但是细细比对,海大转专业制度也有众多可取之处。只要有胆量赌,就可以抛开原专业不学,全心投入拟转入专业的学习,在学业上与拟转入专业同学起点相同、资源相同、修习学分相同,避免了无用功。若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则可以兼顾原专业专业课,一旦转专业成功,原专业即可根据所获学分差别视作双修或辅修,即使转专业不成功也可以继续在原专业学习。相比之下,全部依托考试的转专业方式有了一考定终身的诟病,一次发挥失常即导致所有努力白费。

 

然而学生在转专业的过程中究竟对此了解多少,在此期间又有多少困惑呢?

 

谈及转专业一事,外国语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团委副书记王明峰表示,学生个人的表现至关重要。鉴于转专业学生身份的特殊性,学生需要对此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学生在转专业的过程中,学籍档案并没有调走,但上课是在另一个院系或者校区。很可能会出现原专业班级认为你已经转走,拟转入的班级认为你还没有转进来,一旦有重要通知需要传达,就会出现漏掉转专业学生的情况”王明峰语重心长地讲道。此外,素质测评和奖学金如何评定也是转专业制度存在多年的疑难杂症。对于转专业学生而言,因为所学内容不同及各专业难度差异的存在,奖学金评选过程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院系一般采用经百分比换算后降一档领取奖学金的方式,对一些励志要拿奖学金的同学来说,这似乎有些残忍。不过近年来,各院系都在尽其所能地为转专业同学的正常学习生活提供方便,例如体检等一般性事务,均可以同拟转入院系一起进行。

 

在对转专业学生的管理方面,王明峰表示 “学生对原班级的认同和参与程度”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的确,行政层面上学生的归属十分清楚,但学生自身的认识却模糊不清。“有些大一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不属于这个地方,正常班级活动也以转专业为由不参加,这给组织者或者班级负责人造成很大不便。”从学生角度来看,一方面由于失去太多与原来同学朝夕共处的机会,导致对原班级归属感不足,另一方面,在拟转入专业行政班级编制之外的转专业生除上课外与其他同学交集较少,想要融入新集体变得难上加难。“上课时像是一个局外人,或许很难说清,他们究竟是原专业和拟转入专业的交集,还是补集。

 

转专业之难,输不起的战役

 

抽样调查显示,87.47%的同学认为转专业过程中最困难的就是选课。一般来讲,本专业学生基本无需投放权重分即可选中课程,而转专业学生的优先级排在本专业本年级、重修和高年级之后,选中专业课经常要碰运气。新闻专业14级陈斯坦言,能否选上课要看学院给定的上课名额,“能不能选上真的不好说,我一个转海技的哥们投了100分也没选中专业课。不仅选课时永远处于劣势,加课时也是困难重重。“当时加课期限快到了,老师的态度又没有松懈,自己很紧张,中文专业2014级张璇回想起秋季学期加课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我去求老师两次,每次都等很久,还好老师帮我办了。

 

由于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对话不畅通,学生对于教学资源配置的情况仍然存在误解。而学校在现有教学资源不足的条件下,考虑到教学质量,也无法贸然加课或者增加听课人数。每学期,教务处都会根据往年情况,通过科学计算确定出某门课程的限选人数;同时为保证教学质量能一直处在高水平,任课教师也会与各院系教学秘书针对所授课程选课人数进行沟通协商。在采访过程中,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介绍道:“转专业存在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在前期选课过程中的贪多、急躁所致。因为本身外来院系学生选课优先级较低,应把权重分集中起来,选投一门或两门专业课。但现在很多学生把权重分平均分摊,在某些公共基础课上花费过多的权重分。”老师的话语透露出一丝无奈,“这些内容和技巧在新生入学教育时都有介绍,学生实际操作起来又不是这个样子了”。那么,对转专业尚且一知半解的学生们是如何获得相关经验信息的呢?据调查,大多数转专业学生在选课时都会咨询学长、学姐或者去贴吧询问,也有一些学生会从专业培养方案中寻找答案。但学校的专业培养方案年年更新,某些经验并不具有普适性和长效性,单纯求助高年级学生或闭门研究培养方案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正如该老师所言“从学院获得指导,同时摆正心态”,这才是打破选课坚冰的不二法门。

 

针对转专业方面出现的诸多问题,学生与学校双方都在努力搭建沟通桥梁,让声音传递更为清晰。2014秋季学期,很多同学疑惑为何今年加课更加容易。将加课权力下放各院,无疑是学校在转专业制度改革路上迈出的新步伐。尽管现有制度仍有许多方面不尽人意,但不可否认它的先进性已超越国内许多高校,且良性的改革正逐步实行。近期校方正在积极筹措的“四学期制”也与转专业形势变化息息相关,改革过后,选课自由度将得到大幅提高,势必使转专业中的“老大难”问题——选课问题得到本质上的解决。

 

转专业之路,绝非单行道

 

当一部分人坚定地走在转专业道路上的同时,另一批人却选择了另辟蹊径。“条条大路通罗马”,毫无疑问,转专业并不是解决“被调剂”或“被抉择”问题的唯一途径。首先,从行政层面来说就有“转专业”和“转专业毕业”两种不同的方式。作为一位成功转专业的“过来人”,管理学院11级白静妮对转专业问题有独到见解:“转专业有很多种方式,包括最近的考研也可以算是其中的一种。我身边就有很多跨专业考研的同学。”的确,漫漫转专业之路并不是画一条简单的分割线,与原专业完全作别。她表示“退掉原专业的课,可能会导致学分不足被学业警示的情况。其实把自己的原专业作为一门辅修也不失为一种选择。”选择辅修虽然可能更加辛苦,但不失为一种双保险的举措,目前这一战略正被越来越多的同学所接受。“看你原专业是什么,我的原专业对现在的专业是有帮助的,英语专业14级杨尚鑫说,他准备双修水产。“要做好可能会延期的打算,双修或辅修需要付出的要比单纯的转专业更多,但为求心安的学子也心甘情愿地承受双倍的劳苦。

某双专业同学的作息时间表

上述做法尚可以归为“有所为”的范畴,但实际仍不乏一些“无所为”的人。当转专业军团的成员费尽千辛万苦达成理想目标的同时,另一些人则在原专业中找寻乐趣。接受或改变,都是面对现实的可取方式。在调查中,一部分同学表示虽然自己也由于高考失利等一些因素没能进入理想专业,但是“任何领域在你真正了解之前都不能评判它的好坏”,于是他们选择了接受并且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发现了其中的乐趣和闪光点,以至于将这一新领域变为自己的崭新目标。理想并不是定数,通往理想的道路也不止一条,更何况,据2014年中国教育报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有26.83%的毕业生在从事与本专业完全对口的工作,从这一层面上讲,专业似乎并不是决定未来职业走向的首要因素,非功利地把握好最后一次系统学习的机会才是在大学中实现个人价值增值最大化的重中之重。

 

选择转专业是一个辗转千次的抉择。坎坷也好,惊险也罢,经历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处在安逸的氛围中,没有个人强烈追逐梦想的意志,就会渐渐陷入漫无目的、碌碌无为的恶性循环。转专业在一部分人看来是探险,是战役,是携起勇气才能走上的路。“当时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但是我就是愿意赌一赌,有些事情就应该自己去冒险”,海洋技术13级杨修安说,“转专业只是比平常走的路多出来一两个坑,我更在意的是路上的人和风景”。转专业并不是盲目的战斗。不一样的路,一样的辛酸,每个人的故事都有交叠。这样的队伍,有人一直在走,有人半路加入,有人不堪路途险远默默离开。

 

坚持到最后的是少数,但曾经有勇气踏足的都是战士。

 

(本文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文:钱果立 王洁    图:观海听涛(部分来源于网络)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