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上,周浩代表参赛选手进行宣誓,一举一动时刻吸引着媒体记者们的眼球。周浩有足够让人惊讶的经历。3年前,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尚未就业的技术工人。这样的身份转变,令人难以相信。然而,周浩谈起当年的决定:“毫不后悔,很庆幸。”
一时,“弃北大读技校”成为热议的话题,周浩也成为不少人心中的楷模。
管中窥豹,读书竟成无用
“现在社会上关于‘读书无用’的呼声日渐高涨,我也认为学习一门技术并逐步积累社会经验或许能够比在大学就读的本科生更早地获得成功,而且提前步入社会更加能够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 翟玮杰(生物技术2014级)这样说。
“我没有明确的目标,对未来很迷茫,为周浩的勇气折服。”
“我对自己的专业了解甚少,比起崇拜,对周浩更多的是羡慕,至少他已经有人生的方向。”
“甚至觉得自己选错了方向,也想像周浩一样大干一场。”
……
诚然,周浩的成功反映出学业并不是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但是仅凭某一人或几个人书写别样人生的范例是不足为训的,因此认为读书无用,无疑是管中窥豹。倘若他并没有取得今日的成就,也仅仅被湮没在退学大军中,成为退学后默默无闻的一份子,然而只要有一个“周浩”的出现就立刻会被媒体作为炒作的话题,“读书无用论”也就再次被推倒风口浪尖。
读书无用论
休学创业 拷问教育本质
不仅“读书无用论”在学生中盛行,不少家长也认为“创业休学”对个人发展更有利。
“我宁愿出钱资助孩子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学费打水漂。”一位父亲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即使女儿拿到某高校本科录取通知书,在他眼里也不过是无用之物,他一心希望孩子可以放弃在高校深造的机会,早日“做点实事”。
有人算过一笔账:大学高昂的学费再加生活费,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不上大学与上大学,至少四年的一进一出,看似差别不大,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细算起来,就很惊人了。而不少学生会选择读研甚至读博,花销更是不言而喻。况且大学生就业难,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精通一门技艺,在某个领域小有名气,生活比而立之年仍苦心读书的人更精彩也未可知。
这些言论虽然有些极端,却反映出“知识群体”的无奈,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正在被现实一点点无情吞噬。在很多人眼里,教育已然蜕变成一个单纯的市场,他们不愿意为“兴趣”或“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些奢侈的理由去读书。在这种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思想促使之下,读大学自然而然就成了“无用之事”。
据报道,2015年高校毕业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就业问题更加严峻。政府赞成高校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生休学创业。不得不说,自主创业可能会是一个新的人生起点。然而,创业需要创新意识,需要人脉关系,需要资金。对于步入社会工作多年的人来说,创业都举步维艰,更何况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呢?缺乏理论知识的支撑又不具备丰富的经验,创业似乎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而已,成功又谈何容易。
错误定位 大学仅是避风港?
我校大三学生程凯鑫(药学2012级)称:“之前确实有过创业的念头,特别是处于对本专业就业现状迷茫之际,但父母坚持认为只有读大学、掌握知识才是唯一出路,又基于现实考虑再三,这种想法就被扼杀在摇篮里了。”
显而易见,上大学是多数人心目中一种更为稳妥的方式。当被问到毕业后的发展方向时,他表示很迷茫,并没有明确的规划,甚至说等该做选择的时候,参考一下同学和父母的想法再做决定也不迟。这种观点早已不是个例,学生和家长只是将名牌大学作为临时避风港,却不知最终出路在何方。
也有同学表示:“大学的学习并不局限在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这对我们自身的提高虽不是立竿见影,却是潜移默化的。如果始终抱以太过功利化的态度,那么所有不能直接带来经济利益的教育是否都黯然失色,毫无存在的意义?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知识服务仅仅只是知识完成后的自然结果,而不是知识研究之始就指向的皈依。大学服务社会也不是简单地服务经济增长,最根本的服务还是提供创新知识和创新人才。”一位老师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制度存在缺陷 改革正在进行
中国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8%,大大低于世界中、低收入国家24%的平均水平,然而中国人口基数大,且由于一系列产业政策的不完善,就业难的问题依然严峻。
由于中国仍处在发展中阶段,科技力量与西方国家相比较为薄弱,在全球的产业分工中被锁定在一个低端加工业的位置,更需要的仅仅是一些受过中等教育的蓝领工人。而缺乏尖端科研人才,高端装备依赖进口,读大学本身没有错,而是大学和社会就业之间出现明显的断层,大学生正是处在这个断层中,达不到尖端水平,又不愿意“屈尊”做普通工人阶级的工作,从而产生对读书究竟有无意义的错判。
其实,教育部联合其他国家部门每年都会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数量变化出台相应的政策,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就业本来就是一个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它所涉及的社会层面广,遇到的问题也十分复杂,政府调节只能不断完善,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同时,许多高校也在处于自我改革中,试图通过真正切实可行的措施,培养学生能力,而不仅仅学习书本知识。如我校的SRDP项目就是鼓励在校本科生进行课题研究,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一位正在做项目的同学称:“这个项目不仅需要团队配合,而且要合理分配项目经费的使用,并且保证所做的课题研究能获得成果,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能力会随之得到提升。”
SRDP实验
转换心态 让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
有人说,大学就是半个社会。大学的意义不在于学到多少知识,而是作为过渡到社会的桥梁。部分学生仅仅是为得到学分而完成学业,浑浑噩噩四年,对他们来说,读大学自然而然成为一件毫无意义的事,那么毫无根据地抱怨“读书无用”也就不足为奇了。
上课现状
如果只把读书当做一件迫于现实才必须要做的事,始终报以敷衍的态度,不能从本质上认识读书的目的,就不能提升自我能力。一些高学历毕业生不愿从基层做起,甚至有人以高学历自诩,认为凭借高学历头衔可以找到好工作,拿高薪,却没有意识到知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更新的重要性,从而逐渐被社会淘汰。
归根结底,国家和学校的改革是外在的推动力,大学生自身对大学的定位才是至关重要的,读书的价值不能仅以获得物质回报的多少作为衡量的唯一依据, 读大学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地创造把握命运的机会,只要做到循序渐进,做好当下的事,至少能够满怀信心地迎接未来。
文/图:党欣宇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