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中国海洋大学了解到,中国海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教授付玉彬日前在海泥发电技术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实现了国内最大海泥发电装备海底布放、驱动监测仪器长期运行和装备回收。在近日召开的国家海洋局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项目自验收会上,海泥电池技术研究成果得到与会专家的肯定。
海泥发电技术研究项目组在国家海洋局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项目资助下,开展了海泥电池能源供电关键共性技术和驱动监测仪器实海验证研究。同时,项目组率先提出了海底沉积层(海泥)发电技术新概念,开发了海泥生物电池和海泥镁电池两种新技术。在研发过程中,付玉彬及其团队经过了小型、中型和大型多代海泥发电装备结构优化设计、升压和储能器件设计、实海布放和施工设计等关键技术研究,成功设计抗海流冲刷、抗倒伏、抗沉降、耐腐蚀和水密性良好的实海用海泥电池大型装备。该海泥发电装备直径达2米、高为1.6米,产电能力强劲。
目前,付玉彬团队排除了海底底栖动物和沉积蛤蜊壳层影响等技术障碍,已在胶州湾成功实现了海泥发电装备的布放并持续产电。两类海泥电池装备输出电压均达到5伏、12伏,输出功率均达到瓦级,可以满足一般海洋监测仪器的电压和用电需求。山东省海洋环境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海上现场测试表明,海泥电池已经驱动海洋温深仪、海洋水温自动记录仪、温盐深仪等监测仪器长期运行10个月以上。
中国海洋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该研究成果的取得得益于中国海洋大学多学科、多平台的支撑。在海泥电池研发过程中,项目组获得了相关院系及各学科的共同支持和协作。正是这种不同专业的协作和跨学科交叉,使得项目取得重要进展,也为海泥电池项目下一步的工程化或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