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美训(右一)在给学生上课。
日前,由中国海洋大学主持承担的973计划项目“我国陆架海生态环境演变过程、机制及未来变化趋势预测”课题正式通过验收。该项目的结题,标志着海大重建了过去6000年中国陆架海生态环境连续性的演变记录,填补了我国在陆架海生态环境演变方面的研究空白。
历时近5年重建陆架海生态
本次项目主要负责人、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赵美训告诉记者,“我国陆架海生态环境演变过程、机制及未来变化趋势预测”项目于2010年正式启动,自研究开始至今经过了近5年时间。目前,项目团队完成了多项古生态和古环境重建指标的验证与建立,获得过去6000年间我国陆架海生态环境演变记录,为区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我国陆架海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项目团队的专家提出了我国陆架海生态环境演变机制的新认识,并对我国陆架海生态环境未来变化趋势进行了科学预测。
赵美训表示,我国一直缺乏对陆架海生态演变历史的连续记录,相较于西方先进国家可以重现千年以上的演变情况而言,中国只有近30年内的演变历史记录。本次项目的结题,意味着我国完成了重建中国陆架海生态演变进程的工作。赵美训说:“重现海洋生态的历史,对于预测我国未来的海洋变化也有重要作用。根据现在获取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预测出10年后、100年后的海洋变化。对于国家正确评估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我国陆架海生态环境的影响、制定海洋生态环境变化应对政策、促进海洋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海洋化学实验室成重要平台
项目的成功结题离不开科研平台的支撑,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作为本次项目的主要平台,在整个科研过程中发挥了协同创新、跨领域研究等重要作用。据介绍,该实验室以学科国际前沿研究领域为发展方向,主要从海洋化学、界面化学和化学工程等多学科交叉的角度,揭示海洋的变化机制,并研究开发有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产品和工程。
目前,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已经形成了四大主要研究方向,即研究活性气体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气候效应、研究有机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演变的响应、研究海水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环境友好型海洋功能材料与防护技术。正是该实验室多方向的研究能力,保证了此次项目研究能够顺利完成。
搭建海洋化学创新引智基地
未来,赵美训将继续完善科研团队的建设工作。他表示,团队将首先以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核心平台开展工作,此外,团队成员将不仅仅限于海洋化学单一学科,而是将整个海洋大门类的专家学者汇集起来,最终形成跨学科、多领域的科研专家群体。
下一步,赵美训团队将致力于海洋化学创新引智基地的建设工作。该基地是中国海洋大学获准立项建设的第三个创新引智基地,瞄准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的国际科学前沿“碳循环与环境变化及生态安全”开展研究工作;研究方向涵盖了海洋有机碳循环的关键控制过程、海洋活性气体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及其气候效应、海洋有机碳汇演变记录及控制机制和海洋化学示踪技术等四个方向。基地建设工作预计于2017年完成。
本报记者 尹为鉴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