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纵横

中国海大赴邵阳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作者:通讯员来源:工程学院发布时间:2014-08-31

字体:

            宝庆竹刻人才培训基地前全员合影

    本站讯 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我们国家传统的东西。中国海洋大学赴邵阳社会实践队从8月16日到8月20在邵阳市展开了关于宝庆竹刻生存现状及发展前景预测的课题。

    8月16日,准备已久的三下乡活动终于开始,当天中午,全员从全国各地赶往长沙集合,下午乘坐火车前往邵阳,对于即将展开的调研活动,大家抱有很大的热情,晚上再次组织召开会议,布置好了接下来三天的工作。

   8月17日,今天的任务主要是在街头发放问卷和采访路人,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宣传。天虽然下着雨,但是大家都能克服困难,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了160份左右的问卷回收,获得了民间关于宝庆竹刻各方面的信息。

    8月18日,今天是充实的一天,一大早大家就乘车前往宝庆竹刻国家级传承人张宗凡老师创办的聋哑学校,并在其创办的宝庆竹刻研究所开展了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张宗凡老师向我们这群大学生详细的讲解了宝庆竹刻的发展历程、现在的生存状况,以及对于宝庆竹刻未来发展的美好构想。

    明代编修的《宝庆府志》中就有宝庆竹刻的记载,清康熙年间发明了宝庆竹刻最独特的技法--翻簧竹刻,因此宝庆竹刻又是翻簧竹刻的代名词。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宝庆竹刻荣获金奖,毛泽东曾经将宝庆竹刻作为斯大林的生日贺礼。但上世纪80年代后,宝庆竹刻趋于沉寂,竹刻技艺濒临失传。2006年,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正是从那时开始,宝庆竹刻逐渐复苏。张宗凡老师创立学校,在帮助聋哑学生生存的同时,培养了一批懂行的学生,为宝庆竹刻的发展传承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他自己也表示,希望通过努力,能让宝庆竹刻发展壮大,他构想将来能有邵阳自己的竹文化展馆,学校能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定期来参观学习相关手艺。

    8月19日,上午同学们在竹刻制作人肖文发的带领下前往魏源文化市场,拜访了刚刚荣获“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得主的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王浩宇。“宁可居无肉,不可居无竹”,在他的生产作坊里,大家认真参观了他的竹刻作品,经过与他深入的交流,同学们对宝庆竹刻的生存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于这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我们希望能尽自己的努力,让传统的东西不仅能够永久的保存下去,而且能够更好的传承下去,通过这次活动,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宝庆竹刻”队员王世煜调研后说。王浩宇大师也对宝庆竹刻传承的前景表示十分乐观。

    8月20日,上午,同学们到邵阳市教育局拜访了教育局退休老干部、竹刻制作人肖文发,他希望大家能好好学习,把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也希望大家能关注文化的东西。

    下午,带着这几天调研的满满收获,带着传承文化的决心,同学们踏上了返回青岛的路程。

与张宗凡大师会谈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