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纵横

逝去与永生

作者:通讯员来源:三下乡团队发布时间:2014-07-24

字体:

聆听焦裕禄事迹

    本站讯 7月12日至7月16日,中国海洋大学赴河南兰考社会实践团来到了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就调研焦裕禄精神的主题,展开了一系列活动。

    12日的凌晨,火车穿越齐鲁一带,进入了茫茫的中原大地。我们赴河南兰考社会实践团一行人就此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兰考县。当日的下午,我们与当地的县团委老师张新强取得了联系,并且在他的帮助下找到了这几天的住处,就此安顿下来。

    13日起,我们开始了正式的活动。这一天,我们参观了焦裕禄纪念园,采访了焦裕禄纪念馆的馆长,并邀请他为我们本次活动题词。14日,我们来到了焦桐村,村名曲子村口的那棵泡桐树——由焦裕禄同志当年亲手植下。在焦桐村,我们找到了当年和焦裕禄同志共事过的老村支书,魏善民老人。我们与老人进行深切交谈,并询问了当年焦裕禄同志工作的情况。

    15日,我们在焦桐村口举办了焦裕禄精神知识竞答活动。在之后,我们又在魏善民老人的带领下,进入焦裕禄干部学院参观。下午,我们在信访局同志的帮助下,来到兰考县敬老院,带着礼物慰问敬老院的老人们。16日,我们来到焦裕禄纪念园,在园中进行了调查问卷活动,并在下午来到县团委和团委老师张新强老师告别,以此结束了我们的三下乡实践活动。

    这次实践活动令人感慨良多。臧克家的诗句这样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到底什么是判断人彻底死去的标志呢?是他的心脏停止跳动?是他的大脑停止活动?还是说他失去了作为人应有的思考力?这些标准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前两种是由人的身体机能判定的,后一种是由人类的个体意识提出的。而现在,我认为还可以从第三种角度提出另一种标准,那便是他是否与世界还保持着联系。这个世界上是否还有活着的人记得他,并且愿意去记得他。这便是上文臧克家的诗句所表达的意思,人的肉体可以毁灭,但人的精神可以永生。

    老村支书魏善民在提到当年的那段日子时,眼中闪烁着激动兴奋的光芒,那一刻的他仿佛回到了青年时光,仿佛又充满青春的活力。兰考县的老人们傍晚时分会选择在纪念园里纳凉闲话,时不时还会提起身后那座纪念碑上的名字,因为这个名字已经成了这个县城的象征。如今仍会有人从老远的地方赶来,瞻仰焦裕禄的纪念馆,当我们询问那对年逾古稀的老夫妇时,他们说,他们从百里之外来,只为看望这个当年为他们带来生计的人,纵使他已入土为安。

    是的,焦裕禄就这样活在了人们的心中。他已经去世了,他不能亲手带动GDP的增长,但他的精神却潜移默化,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做人,做事,为官。这是他的精神给人的三方面启发。做人,实实在在;做事,踏踏实实;为官,勤勤恳恳。有朝一日,当我们这一代人中有人担负起了政治的重责,也许今日的这种焦裕禄的精神,会让他在明日做出不朽的选择,而由此,焦裕禄的名字将依旧在历史长河中发挥他重要的作用。

    总会有人将正义视为信仰,而信仰将指引人前行。这大概便是习近平主席所希冀的事情吧,他自身会继承这种精神,更希望有后来者能广大焦裕禄精神吧。

文/图:中国海洋大学赴河南兰考社会实践团

同老村支书合影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