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与张应镇顺民茂腔剧团合影
本站讯 暑假伊始,中国海洋大学赴胶州调研实践队来到青岛市胶州市进行文化调研与传播活动。通过走访当地多个剧团,采访大量文艺工作者和当地群众,调查了茂腔文化的历史渊源、在新时代的发展现状、对当地百姓的影响,以及对茂腔未来传承情况的展望。实践队对茂腔在胶州乃至整个山东文化中起到的作用有了整体把握。
实践队于7月14日中午抵达胶州,参观反邪教题材新剧《如此修炼》的排练过程。由于空调故障,彩排现场十分炎热,但年轻演员仍在认真排练,情感的把握、唱腔语调的拿捏也都会经过在场老师的数次调整。在排练间隙,队员对导演及演员进行了采访,袁导演提到:“我现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写出贴近农村生活的作品,创作与时俱进的新剧本。”当晚,队员们又观看了由胶州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在胶州站东小区举办的"文化惠民" 专场演出,从社区热闹的气氛中,可以领略到茂腔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15日,实践队对现任青岛市茂腔剧团团长刘宗涛进行访谈,了解到剧团每年约300场演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免费的。由于政府在政策和经济上的扶助,剧团发展形势不错,而年轻演员的吸纳和培养是今后发展的关键。在刘宗涛的介绍下,团队拜访了身为国家一级演员同时也是茂腔代表人物的张梅香老师和她的丈夫徐增亮导演,张梅香讲述了自己的传奇艺术生涯,当提到退休后的生活时,张梅香说:“比上班时还忙。年轻时这是我的事业,而现在,保护茂腔、培养下一代是我的责任、义务,我出去教学从不问别人要一分钱”。张梅香仍致力于茂腔的推广和传承,而徐增涛则奋战在将茂腔理论化的工作线上。
16日,实践队又采访了前青岛市茂腔剧团团长张老师,年近古稀的张老师依旧坚守在茂腔传承第一线,负责管理民间剧团。他表示:“从旧时代剧团所经历的艰苦历程到现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一路走下来确实不易,而自负盈亏的民间剧团更是困难重重,建议同学们多去民间剧团考察。”
为切实体会茂腔在群众中的发展情况及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实践队在接下来的三天中,走访了胶州市区、周边乡镇上的数个民间剧团,并在商业区、住宅区、村子中等多个地段开展问卷调查工作。“茂腔是我们当地的戏,我们都喜欢听,希望剧团多来村上演出”,村民李女士高兴地说。
经过长途跋涉,实践队来到位于张应镇大孟慈村的顺民茂腔剧团。成立200余年的剧团曾辉煌一时,现在还有政府补贴,但在谈及传承问题时,老团长却有些哽咽:“现在年轻人忙挣钱,而茂腔的收入不足以养家糊口,很少有人愿意学。”在观看剧团表演,参观大孟慈茂腔博物馆,穿上戏服体验角色后,队员们深深被茂腔的魅力所吸引,同时也为其传承情况感到惋惜。
此次活动,学生们感慨颇多。现今信息化时代对传统艺术的冲击很大,而多元化是百花齐放的重要保障。所有民间艺术的处境从茂腔一家即可窥见一斑。如何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在多年后还能近距离欣赏这门艺术?这是广大传统文艺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而幸运的是,政府部门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队员们纷纷表示:“作为大学生,不仅要专注于专业知识,更要开阔眼界,关注社会需要,为各行业的革新和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文:王怀平 宗晓彤 王童 图:宗晓彤
队长王童体验武生角色
队员们亲手制作并发放的书签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