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威海)6名大学生获颁“青少年海洋意识教育志愿者”证书。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 首届中国青少年海洋意识教育论坛于7月20日在山东省威海市举办。此次论坛以纪念甲午海战120周年为契机,旨在推动海洋意识“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力图通过教育、国防、历史、自然、人文等层面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帮助青少年增强保护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权益的蓝色国土意识。论坛还就海峡两岸青少年海洋教育实践经验以及建立两岸青少年海洋教育长效机制等进行了探讨。
论坛组委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创业阳光专项基金秘书长刘青介绍说,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青少年海洋教育,许多国家都将各种海洋知识编进中小学课本,“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大量基础性工作要做,尤其需要尽快健全海洋知识教育体系,均衡教育资源,完善海洋教育制度保障机制。”他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其中的重要一环就是要全面提升国民的海洋意识,树立现代海洋观。
据全国海洋观教育基地主任、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干焱平介绍,团中央曾对上海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98%的大学生不了解我国除了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外,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许多大学生更不知道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海洋国土的基本概念,“翻阅我国中小学地理历史教科书,对于我国海洋历史地理的讲述少之又少,其中对中国版图的描绘只是以陆地疆域为主。”他表示,联合国将21世纪定义为海洋世纪,作为海洋大国,能否深刻认识并开发、利用好海洋,对中华民族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青少年是海洋世纪的主人,对他们海洋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刻不容缓”。
据悉,为持续、规范、科学地推动中国青少年海洋意识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论坛组委会将依托共青团中央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的国家级公益平台,继续大力发展青少年海洋意识教育志愿者,大力宣传、普及海洋文化、海洋知识、海权意识;同时将于年内在全国中小学中遴选100所学校,设立海洋意识教育工作站。
与会专家认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意识教育须先行。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名誉会长王湛表示,“要将加强青少年海洋意识与深化教育的综合改革相结合,包括与课程改革相结合,推进立德树人;与人才培养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优化教育结构;与推进教育制度现代化相结合,构建和谐文化。”
据悉,本届论坛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主办、中国青少年海洋教育网等承办,团中央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等公益支持,教育部相关部门、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山东教育厅、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的专家学者等200人参加了论坛。
论坛期间,山东大学(威海)6名大学生获颁“青少年海洋意识教育志愿者”证书;山东大学(威海)、青岛市经济开发区薛家岛小学、威海市孙家疃小学、四川青神县学道街小学等4所学校获颁“阳光青少年海洋意识教育工作站”牌匾。
作者:黄文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