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清晨,青草气息充溢着湿润的空气。头发在微风中凌乱的他们,正用困倦的双眼凝望天际,期待校车在转角处突然出现。
日上三竿,正午,樱花缱绻着洒落一地。饥肠辘辘的他们慌忙收拾书包,奔向乘车点。
落日余晖,傍晚,残阳洒在树梢上,叶子愈发绿得深沉。疲惫的他们从六十里外归来。
学生背负着转专业的压力,坚定不移地奔向梦想;学校承载着学生的希望,不断完善选课制度,为学生搭建助跑人生的起点。面对未知的未来,他们一同摸索前进。
披星戴月,日日有奔波
远远张望即将到来的校车
夜色阑珊,鸟儿时而掠过枝头的身影,更显校园黎明的幽静。时针指到六点一刻,走廊里已有急促的脚步声,此时多数人还在睡梦中。细听来,这些细小的响动虽匆匆却也轻轻,许是怕扰了这清晨的静谧吧。
匆忙买点早饭,疾奔乘车点。不多时,学生乘车处就悄悄站满了人,排成一条或笔直或蜿蜒的长蛇。清晨校车把他们载到崂山上课,晚上当鱼山校区学生惬意地吃过晚饭,校车才满载疲惫的人们鸣着长笛回来,晚上有课的同学更是“夜归人”。据了解,为避免时间冲突,转专业学生不少选择全天在崂山校区上课,成为如此早起晚归的“月光族”。
鱼山校车在早晨6点50到7点之间到达学生乘车点,然而罗梅(生物技术2013级一班)每天6点准时起床,6点20就去站点排队。“去晚就没有座位。”罗梅说“车少人多,经常出现学生因不能及时坐上校车而上课迟到的情况。”
生物技术2013级二班的一位同学告诉笔者,自己的同行者——某位女生每次上车前都要吃晕车药,遇到堵车,车开得久,下车就吐,可临近上课又不能耽搁,歇息片刻马上又踏上赶去上课的征程。
“总是觉得睡不够,每天都很困。”有同学这样说。笔者也曾跟随校车去崂山,发现行驶路途中很多同学睡得很香,断断续续的嘈杂和浑浊的气味丝毫入不了他们的梦境,甚至到达目的地也浑然不知,清晨第一束阳光洒在他们脸上,本应充满青春的脸庞显得如此疲惫。
转专业之辛苦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却也未尝是件坏事,“书非借不可读也”就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许是尚未选上课的诚惶诚恐,许是“外来者”的羞涩不安,他们在作业、出勤等各个方面都小心翼翼。当老师讲到多数同学认为无聊的课程时,当本专业学生昏昏欲睡、发呆玩乐时,他们却听得津津有味。有人坦言在自己专业课上也是浑浑噩噩,如今漫长而又短暂的课堂来之不易,所以无比珍惜。
背水一战,选课坎坷多
调换专业困难多
谈到来回奔波,转专业的同学多会露出坚定的表情,表示心甘情愿不算苦。大家对披星戴月义无反顾,选课却难坏了他们。
转专业不是零风险,不少同学决定破釜沉舟。“好长时间我都是在惴惴不安中度过,生怕专业课选不中弄得很被动。”生物科学专业一位同学说。
医药学院张同学分享了自己成功选中“热门”专业课的“小窍门”。他把一百个选课币全用在一门专业课上,其余课程安排在人数最少的时间段(如周六周日、周四下午及晚上)等,一周七天都有课。
诸葛文晓(生态学2013级,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深知其专业课不易选中,决定要用诚心感动老师。“教务处老师很忙,没工夫听我说话,我就帮他整理文件,做一些清洁工作。等老师有时间听我说话了再跟他好好解释。”诸葛文晓在被采访时已经选上了课,显得非常开心,“经过我的努力,最后老师终于给我加上课了,很慈祥的老师,很体谅学生,我很感激他。”
不是所有同学都是幸运儿,有人至今仍未能选上课。医药学院2012级陈同学曾试图双修药学和会计学,然选会计学专业课的难度令她望而却步,最终不得不打消双修念头。
“实在不行就去蹭课,到时候跨专业考研。”海洋生命学院一位同学露出坚毅的表情。
大家对待困难的坚定态度是令人敬仰的,但转专业堪称背水一战,虽不乏成功的先例,半途而废及最终失败者也不在少数。笔者从一位大四班主任助理贾卉处得知,该年级转专业的成功率只有10%。有些同学转专业不成功,只能回头重新修本专业,后期不仅课程繁重,心理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所以一旦决定转专业,在有转成功决心的同时,一定要想好失败后的退路,做好延迟毕业的准备。万万不能抱有侥幸的心理,最终处于尴尬的局面中而进退两难。
热门冷门,冷热从何说?
据了解,鱼山2013级四个学院相比,海洋生命学院转专业率最高,其中生物技术一班达30%。究竟什么原因令这些同学义无反顾转专业呢?
父母从事金融工作,从小耳濡目染;对理科性的物化生没有太大兴趣;不喜欢的东西不浪费时间。
——蔡雨珊(生态学2013级,转会计学)
对水产养殖没有兴趣,希望今后有更大的发展。”
——张军浩(水产养殖2013级二班,转药学)
热爱科研,希望成为建设海洋强国人才;我校海洋科学专业很“热”。
——廖东俣(生物工程2013级。转海洋科学)
大家转专业的初衷不尽相同,却有相通之处——从所谓的“冷门”转向“热门”。据了解,海洋生命学院同学多数是被调剂,认为生物专业是“冷门”,不好就业。王影(生态学2013级班主任)在开学初的班会上劝同学们“既来之,则安之”的同时,也委婉地表示同意“生态就目前形势看是冷门”的观点。
在“冷门热门”的热议中,不转专业党则不以为然。王一邦(水产养殖2013级二班)认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还有人认为大学的名字就是莘莘学子的“门面”,学校名气比专业更重要。
其实,“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本身不是绝对的,各行各业为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急需各种专门人才,此需求的变化反映到高校招生中,于是出现所谓的“热门”和“冷门”。然而冷热并不是一成不变,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各行各业对外向型人才的需求会不断变化,“冷门”或许就变成“热门”,“热门”也随之过渡到“冷门”。
抛开“冷门”、“热门”的问题,继续教育学院的老师乔莉对有目的性的转专业很支持,对下定决心转专业的同学也很钦佩。不少学生在高考报志愿时由于家长的“垄断性”、自身对各专业不了解等多方面因素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不喜欢就没有兴趣,学起来就很痛苦,不少同学还因此寻求乔莉的心理指导。学校有这样一种制度就是考虑到这些方面,给学生一个“择其所爱”的机会。有众多同学没有安于现状,不畏辛苦,说明大家都有追求理想的意识,这是很令人欣慰的。
我们无法只从某个角度出发妄议转专业的绝对对错,各专业本身更没有好坏之分,兴趣却是最好的老师。若自己目标清晰,心中已埋下梦想的种子,清楚明白自己兴趣不在此而在于彼,不喜欢的专业却像一个牢笼把振翅欲飞的鸟儿困住,那么为追求理想而做出的一切合理的努力和决定,任何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有些人尚且不知所转专业究竟为何物、自己是否喜欢,只是道听途说就稀里糊涂转到某个所谓的“热门”专业,这种盲目跟风的行为乃因小失大,不可提倡。
变幻莫测的“冷门”“热门”
各抒己见,学校怎么做?
迎春花开了,倒挂下来的干枯枝条上点满黄色小花,绽放满墙春光。2013级转专业队伍轰轰烈烈,学校对此应作出怎样的回应呢?
有同学认为,学校应允许正当理由换宿舍,如此不仅免去每日奔波,解决校车供不应求问题,而且能提高做事效率。有同学认为,学校应适时增加校车数量,司机给没座的同学一个“站”的机会。还有同学希望学校教务处体谅学生想转专业却选不上课的心情,让学生如愿以偿等等。
“为何同样请求加课会有不同结果,有同学能用诚心感动老师,有同学就不能?”有人质疑。教务处陈老师表示,不通过学生的加课申请不是有意为难大家,能否申请成功,学校有公开的明文规定,教务处会根据这些条例规则判断学生是否符合加课条件。不少学生未选上课去找教务处老师面谈,仅仅在口头上陈述“转专业”、请求加课等而没有实际证明学校是不予承认的。
在规章制度之外,教务处老师也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尽力体谅学生。若申请课程人数相对较少,破例加课也非绝对不允许。若为“热门”课程,课堂已座无空席,自然要以本专业学生为主。各专业都有此“潜规则”,毋庸置疑。
在校车供不应求问题上,汽车队队长张聚福坦诚表示汽车队做了最大努力。我校通勤车首要任务是接送老师上下班,在有空车位的情况下接送学生。每辆校车都各司其职,无故增加班次就不能保证下一班按时发车。学生坐不上车的情况在夏季小学期尤为突出,若加购校车、增加司机则可解燃眉之急,然而乘客不多时期,所增校车和司机就会被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对于学生怨声载道的“关于站票,司机反复无常”问题,张聚福解释说,有人站即为“超载”,理论上不被允许,汽车队没有硬性规定。校车性能各不相同,驾驶员性格也因人而异。技术娴熟的老司机对校车性能充分了解,看到学生着急,怜悯之心驱使他们在汽车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卖站票。年轻司机则法律意识较强,严格按照法律规程办事。张聚福认为安全第一,上课迟到尚可挽回,交通事故则为永久遗憾。建议同学们退而取其次,去浮山的校车人数较少就以浮山为中转站,迂折前行等等。
对于这些校方体谅学生的做法,也有同学提出不同见解。他们认为学校提供的方便会使更多学生萌生转专业念头,转专业成功的例子太多则会助长转专业之风,出现“转专业热”,造成“热门”专业被挤爆,“冷门”专业荒凉的结果。教务处一味宽容也给学校管理带来无形的压力。他们称,爱好是培养出来的,建议学校适时鼓励同学们去喜欢、感触自己的专业。
简言之,我校乃至全国各高校转专业制度都不是尽善尽美,而是在摸索中不断完善。莘莘学子应当立足现状,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做出谨慎的决定,瞻前顾后,做好精密打算。
后记:自2002年复旦大学首开大规模制度化转专业之门,全国各高校纷纷效仿。然转专业政策的实施并不是高校目的,而是服务于一个崇高的办学理念——让每个学生按照自身特点,选择适合的高等教育,充分发挥个性展示,得其所长的同时成才报国。多数高校转专业制度为“成绩优先,遵从志愿”,即限制名额,成绩处于金字塔尖才有资格提交转专业申请。相比之下,各界人士纷纷赞叹我校“选课制度”更人性化。最好的高校应是一片沃土,让洒下的种子自由发展,而不是开出一模一样的花。
文:夏优 图:夏优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