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要闻

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单三娅谈怎样当个好记者

作者:左伟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13-12-12

字体:

    本站讯 “昨天,李肇星先生受聘顾问教授后称海大为鄙校,今天我也可以这样称呼了。”12月11日,著名新闻专家、高级记者、《光明日报》原新闻报道策划部主任单三娅受聘为中国海洋大学兼职教授,并做客海大人文讲坛以“当个好记者”为题,和广大师生分享三十年新闻工作从业经验。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张静,中国交响乐团原党委书记、四川绵阳音乐艺术学院王蒙文学馆馆长王安,新疆伊犁州文化局局长高龙海出席仪式。

    一个好记者首先要有文化味道

    “纸质媒体走向衰落,这未尝不是件好事,报纸的不景气给办报人以警醒,该怎样办报?怎样才能将报纸办出特色?”单三娅首先提出了一个社会上讨论“报纸唱衰”问题。她自己对报纸很有信心,认为纸质媒体是很有优势的。她说,报纸要走奢侈之路,有更多、更深、更细、更扎实的内容。报纸不是拼新闻报道的快速,而是拼角度、拼观点、拼看法。

    一个好记者要有文化味道。文化是透出来的,是从里到外散发的气场。当一个好的记者,要能够把被采访者的思想不偏不倚的表现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单三娅提到,记者采访时要有分寸感。在采访前做好功课,采访中观察、揣测被采访者,并且尊重被采访者的意见,不能把被采访者完整的思想和表述进行断章取义,这是对事实的歪曲。

    记者是个要多深有多深的职业

    单三娅还清楚的记得自己第一次采访的经历。去天津、骑着自行车来到中国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白洋淀纪事》作者孙犁的家。她对孙先生一直怀着敬畏之心,认真听孙先生聊家常,在一旁仔细记录。正是怀揣着敬畏之心,单三娅和孙犁先生建立了友谊,保持着长期的书信来往,虽然只见过一面却成为了一生的朋友。单三娅说,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的敬重,对新闻事实的敬畏,是当个好记者必备的素养。

    有人说记者学识浅,单三娅并不同意。她说,记者需要多方面的知识,要在所报道的领域多交朋友,多学知识,并且要做专家型的记者。单三娅告诫青年人,当个好记者,每天都要保证有一定的阅读量,这种阅读不是指浏览网络上的新闻,而是沉下心来看一些有文化给养的作品和著作。她表示,记者是一个看似风光的职业,但是背后有不为人知的辛酸和付出的努力。同时,记者又是个充满危机的职业。如果不学习,就会被行业所淘汰,所在的报社也不能发出独特的声音。

    一个好记者应该是24小时的记者

    记者要和专家交朋友,要善于使用“外脑”,为报社赢得资源和人脉。单三娅回忆说,刚刚进入到报社工作的记者,下班是不能按点回家的,要到老作家的家里去约稿,也就是联系作者。一个礼拜要拜访至少两位著名作家。约访之外,还要看书做学问,所以一个好记者应该是24小时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现在的年轻人遇到一点挫折就气馁,这可不行,记者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没有机会采访,就找机会采访,但不能讨人嫌。

    单三娅还就现在社会上动不动就出现的假新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说记者的报道要真实,不能为了让新闻产生轰动效应就做假新闻,而且记者不能对假新闻推波助澜,要善于思考问个“为什么?”。

    单三娅去年从《光明日报》退休,现在她还每天都坚持看报至少半个小时以上。烫着微卷的头发、板正的西服、修饰过的指甲,单三娅言谈举止间透着浓浓的文化味道,以及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之情和对青年学子的谆谆善诱。她说自己并不老,当记者就要当一辈子。

文/图:左伟

张静副书记为单三娅教授颁发聘书

    单三娅, 湖南衡阳人,1952 年生于河北张家口市,著名新闻专家,高级记者,历任《光明日报》编辑、记者、艺术副刊主编、文艺部副主任、新闻报道策划部主任。单三娅女士从事新闻工作30年,具有很高的政治理论水平,深厚的新闻理论知识,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采写发表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新闻稿件,特别是曾采访过钱钟书、杨绛、冯亦代、周汝昌等文化名人,产生了广泛影响。

视频链接:单三娅教授《当个好记者》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赵奚赟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