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聚焦

人艰是否该拆穿 化院新生辩论赛决赛激烈对决

作者:文思杰 孙倩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13-10-15

字体:

双方辩手

本站讯 “人艰不拆” 这个用作自嘲或开玩笑的网络词汇早已为人所熟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艰是否该拆?身处困境是否该有人来警醒?10月13日晚,由化学化工学院团委主办、化院辩论队及学生会学术部承办的2013级新生辩论赛决赛便由此展开。双方以“人艰是否要拆”为主题展开辩论,最终正方获胜,最佳辩手称号由正方三辩葛瑶摘得。化学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晓鹏出席本场辩论赛。

 
正方辩手:乔惠羚 房旭东 葛瑶 陈辅一
正方辩题:人艰不拆     
反方辩手:王桂倩 侯丽君 霍韵汐
反方辩题:人艰要拆
获胜方:正方
最佳辩手:正方三辩 葛瑶
 
开宗明义,正方首先指出,人艰不拆,原因有二。其一,人艰不拆是保护当事人的最好方法,为人处事要注意尊重他人,拆人、泼冷水的行为不仅会使当事人意志消沉,甚至可能产生不良的报复情绪。其二,人艰不拆是维护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人与人交往约定俗成的规则。假如尖酸刻薄地拆穿身边的每一个人,那么就算是最好的朋友也会心存芥蒂。之后,反方四辩进行质询,首先他设定了一个场景:假如朋友的男友是有妇之夫,是否该将事实告知朋友?正方一辩表示不会直言挑明,而是委婉地告诉她会有更好的人选,巧妙地避开对方的锋芒。而反方立论认为,人艰要拆,越是艰难,越要勇于拆穿,理由有二。首先,人艰要拆是更真诚的善良,就像受了伤先清除异物再蒙上纱布,拆除,让我们更能体验生活。其次,人艰要拆利于自身的发展。一个人在艰难时总喜欢安慰自己,长久就会自我欺骗,不敢面对现实,更不敢面对自己,同时指出,难道旁敲侧击就不是拆穿的一种吗?紧接着,正方四辩进行发难,双方就如何拿捏拆穿的度的问题,僵持不下。
 
驳论环节,正方二辩提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赤裸裸的揭露和旁敲侧击即使能达到相同目的,但前者不符合人类社会情感发展,因此,反方对于拆穿的定义理解稍有偏颇,委婉的暗示、善意的提醒,不该纳入拆穿的范畴。反方二辩则针对正方立论发问:真正良好的人际关系难道是牺牲真诚来换取相安无事吗?同时引用“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来支撑己方观点。对辩阶段,正方二辩以一个“猎人对熊进行心理伤害”的故事作为论据,反方二辩立即觉察出对方偷换概念,表示拆穿的对象是我们了解的亲人朋友,而不是随便拉路人甲对他恶言相向,站在宏观角度进行巧妙反驳。
 
接下来比赛进入三辩盘问环节,双方都以一个别开生面的情景开始。首先,正方三辩向反发起盘问,她以马加爵被同学拆穿最重导致惨痛血案的案例入手盘问对方,说明不顾对方感受的“拆穿”容易使被拆者感到不适甚至具有报复心。而反方三辩直接拿正方四辩来“调侃”,如问正方二辩:“如果四辩和他的女友因为某些原因分手了,你会说什么样的话去安慰他呢?”正方二辩幽默风趣地回答会为四辩提供“另一个方式去认识别的女孩”,然而反方三辩不依不挠,揪住正方“四辩失恋事件”继续探讨。在正方四辩说自己会通过转移注意力来走出低谷后,反方三辩立刻说:“自我警醒就是自己拆穿自己,是不是属于人艰要从拆呢?”
 
在质询小结中,正方指出,直白的拆穿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再好的朋友,也有可能因为一句伤人的拆穿,而面临友谊崩溃的危险。反方三辩则阐明,“人艰不拆”是一种虚伪的谎言,一种自我安慰,长此以往,只会“陷入自己编织的华美牢笼中无法自拔”。
 
接着,辩论赛进入最为激烈的自由辩论环节。正方首先指出,反方所说通过拆穿来鼓舞的人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那些处境艰难但内心充满希望的人,他们需要的是勉励和关怀,而不是直面的拆穿。在正方的压迫下,反方变动 “拆穿”的定义范围,阐述“旁敲侧击”也算是拆穿,“拆穿”也可以注意语言艺术,并提出无论旁敲侧击也好,直接拆穿也罢,有以“拆穿”为目的的行动,就属于“拆”。正方又抓住反方过于理性思考的漏洞,强调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许多在逻辑上过得去的做法,情理中并不能被人接受。
总结陈词过程中,正方四辩再次指出反方对于拆穿的定义存在问题,并且重申旁敲侧击不属于拆穿之列。说话也是一门艺术,对于一个经历挫折的人,二度伤害对他们更残忍。反方则将人艰不拆比作纸包火,包得了表面,但是扑不灭大火。“接受残酷的事实并不可怕,当是非成败转头空时,留下的将是一群不为虚伪所动,傲然天地间的中国人。”反方四辩动情说到。
 
本场比赛双方各有千秋,不分伯仲。最终,正方胜出,正方三辩葛瑶以其极富逻辑性而不失感情的言语风格赢得评委青睐,摘得最佳辩手称号。法政学院优秀辩手朱继元表示:“其实打辩论赛就是一个‘拆’的过程。” 他希望双方能够集中观点的攻击性,学会怎么瓦解对方的逻辑思路。
 
文(实习):文思杰 孙倩   图(实习):孙晓东 赵雅婷
 
 
正方认真聆听对方发言
 
 
最佳辩手葛瑶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