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科技的进步。青霉素、TNT炸药、电灯、第一台电脑……它们诞生的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实验室。
实验室看上去是一个颇为神秘的所在。尤其是那些重点实验室,藏身于重重围墙和门禁之后,普通人难得一睹真容。我们想像中的瓶瓶罐罐里装的都是什么?一台又一台的仪器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从这些实验室里诞生的成果又在多大程度上推动着一座城市乃至这个世界的科技进步?
本报记者将带您走进青岛市的一些重点实验室,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让您领略科技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
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日前对公众开放。这个平日里需要使用门禁卡才能进入的场所,为市民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展示了就在我们身边的科学奥秘。
一个方形的橱柜上,一排像小蘑菇一样的玻璃器皿中,盛装着条斑紫菜、角叉藻、鼠尾藻等几十种形态各异的海洋藻类生物。
“我们就是从这些采集回来的海藻、海泥、海洋动物里找出活性化合物,然后在我们的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室里进行提取、分析等实验,继而进行海洋药物研究的。”海大医药学院办公室的黄丽梅老师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们已对中国近海药用生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发现新药用生物物种600余种;获得1500余种药用生物标本和数据信息;阐明了30余种药用生物的药效物质基础;建立了20余种药用生物的化学指纹图谱。
各个实验室里,有我们可以想像到的各种试管、培养皿、显微镜、分析仪,也有我们意想不到的有趣的仪器。记者看到一台巨大的桶装设备,研究人员介绍说它叫 “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就像医院里给患者查体的核磁设备一样,只不过在这里是给分子“查体”,为的是确定分子结构;还有的实验台上摆放着电磁炉和平底锅,正当记者纳闷研究人员怎么会在实验室里做饭的时候,他们笑着解释说,这实际上是“煮样锅”,就是把培养好的病理细胞加入一定的药剂之后放进锅里蒸煮,以提取细胞中的蛋白质。
在糖化学和糖工程研究室,记者发现他们的研究标本之一就是人们十分熟悉的海带,据研究人员介绍,从海带中提取多糖,可以制药,也可以制成保健品或食品,而由中国海洋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主持成功研制的全国第一个现代海洋 新 药——藻 酸 双 酯 钠(PSS),就是从这间实验室里走出的,管华诗也因此成为我国海洋生物制药的开拓者,至今,他仍在这一领域的前沿耕耘探索。
最有趣的要数分子医学生物学实验室里的 “模式生物”斑马鱼。无数漂亮的有斑马纹的小热带鱼,在一排排深蓝色的透明小盒子里游弋。“它们就像实验室里的小白鼠,因为基因与人类十分相似,而且遗传背景清楚,通常用来进行转基因、病理和毒理实验。”研究人员指着一些盒子里还处于胚胎状态的斑马鱼给记者看,“它们在胚胎期是透明的,在显微镜下观察它们的发育非常方便。”由于斑马鱼发育很快,目前实验室里的鱼种多是研究人员养殖的。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药物研究室是我国成立的首个海洋药物研究机构,如今,中国海洋大学已经建成了海洋药物产学研一体化研发基地,海洋药物研究室也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成功研发上市了藻酸双酯钠(PSS)、甘糖酯、海力特、降糖宁4个海洋糖类药物,累计实现总产值超过35亿元,利税超过 10亿元;抗老年性痴呆新药971、抗艾滋病的药物泼力沙滋、抗脑缺血药物D-聚甘酯、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几丁糖酯等4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海洋候选药物已进入Ⅰ、Ⅱ、Ⅲ期临床研究,且971已与美国SINOVA公司签订转让合同,是目前我国转给国外的第一个海洋药物,转让费也创下了我国药物转让的最高纪录。
记者: 王 娉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