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北极

作者:李华昌来源:新闻中心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3-06-24 字号:


 

当地时间2013年5月15日上午,在瑞典北部城市基律纳召开的北极理事会第八次部长级会议上,8个成员国一致同意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6月3日-5日,第16届北极大学理事会会议在美国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分校召开,中国海洋大学以全票通过答辩成为北极大学的准成员(associate member),成为我国首个加盟北极大学的高校。

北极,这片冰冷的海域为何成为当下的“热海”?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对于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中国高校加入“北极大学联盟”又有着怎样的意义?这些问题需要认真的思考和解答,而中国海洋大学的专家学者们正为此而不懈努力。

北极,通常是指北纬66度33分以北的区域。北极地区包括北冰洋及附属岛屿、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的北部边缘地带,主要由北冰洋和环北极国家濒临北冰洋的沿海地区组成。

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据估计,在全世界尚未发现的矿藏储量中,至少20%的石油和30%的天然气埋藏在北极圈。除此之外,北极地区还有富饶的渔业、森林和矿产资源。近年来,北极地区油气勘探活动频繁。在格陵兰岛附近海域的最近一轮石油勘探招标中,壳牌、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公司等13个公司中标。

随着全球变暖,北极海冰加速融化,北极的航运价值也逐渐引起重视。北极航道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加拿大沿岸“西北航道”,一条是西伯利亚沿岸的“东北航道”。东北航道已经通航,但每年全线通航时间只有几个月。如果像科学家预测的那样,到2040年夏天北极冰层融化殆尽,北极两条航道可以常年通航,新航道将成为联系东北亚和西欧、联系北美洲东西海岸的最短航线,将会节省40%的成本。

于是,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重要战略位置的北极引发了各国对北极资源的争夺。英国《金融时报》称,北极地区正成为全球地缘政治斗争的中心。

 

伴随着北极海冰的融化,相关国家对于北极的争夺也日益激烈起来。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对北极的争夺主要在北极5国,即加拿大、美国、丹麦、挪威和俄罗斯之间展开,争夺的焦点主要围绕海上边界和沿岸大陆架的划分以及北极航道控制权。此外,为捍卫各自在北极利益,北极五国不仅纷纷制定北极战略,开展各项科学考察活动,还不断强化在北极的军事存在。

2007年8月2日,俄罗斯科学考察船队出动深海潜水器,将一面用钛合金制成的俄罗斯国旗插在了4300米深的北冰洋洋底。这一举动背后有俄罗斯的深远谋略:按现行规则,各北极国家除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外,还可以根据大陆架自然延伸申请更大权益。早在1948年,苏联科学家就在北冰洋洋底发现一条绵延2000公里的罗蒙诺索夫海岭,认为它是西伯利亚大陆架的延伸。2007年俄罗斯插下的这面小旗,实际上就是要把这个大陆架的延伸标定出一个证据来。

俄罗斯用深潜器到北冰洋海床上插国旗,以宣示对北极的主权

俄罗斯的这次“张扬”的深海科考引起了连锁反应。在俄科考一周后,加拿大总理哈珀亲自率队赴北极展开3天的考察,为表明拥有这块区域,他宣布打算在北极建造深水港口,并在加领土的极地地区建造军事基地。而丹麦人也不甘落后,也随即向北极派出科考队,希望收集证据证明罗蒙诺索夫海岭是格陵兰(丹麦所属岛屿)大陆架的延伸。美国人则在当年8月17日对北极圈内的楚科奇海北部进行科考,并表示将研究把这部分区域纳入美国大陆架的可能性。看到美国在2008年8月14日向北极派出破冰船对阿拉斯加大陆架延伸进行测绘后,俄罗斯便决定于当月17日向北极地区派出一个大型科考队,研究极地气候变化和论证在极地建立漂移考察站等问题。

除了科学考察,各国还争相在北极地区“秀肌肉”,举行各式军演。北极军演大概可分为两个层次。一类是以北约为首的集团性军演,往往针对俄罗斯。从地缘角度看,俄罗斯在北美与欧洲方向的北高加索地带都受到压制,对于自己的战略空间被压制,俄罗斯都曾作出一系列反击行动,比如插旗、战略轰炸机巡视北极等。另一类是北极国家单独的军演。其中,地缘优势明显的加拿大表现最为突出,军演已机制化、常态化,每年8月都会举行军演。此外,美国、挪威每年也都有类似军演。军演是宣示主权、“抢地大战”的“先遣队”,目的是为了在北极事务中争取主动,在未来航道、资源开发、争夺领地上做准备。

2013年4月1日,在莫斯科河上,一名扮成北极熊的绿色和平组织人士抗议

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甚至预言,“由于各方在北极利益划分上存在严重分歧,未来第三次世界大战极有可能在北极爆发”……

 

1908年,流亡海外的康有为在今天的挪威埃季岛写了一首题为《携同璧(其女儿)游挪威北冰洋那岌岛颠,夜半观日将下没而忽升》的诗,记录了极昼景象,成为中国人到达北极的最早记录。

1925年,段祺瑞临时政府签署了《斯瓦尔巴德条约》。根据这一条约,签字国公民均有权利自由出入北极圈内的斯瓦尔巴德群岛。这是中国正式以官方形式与北极发生联系。

1951年,武汉测绘学院高时浏到达地球北磁极,从事地磁测量工作,成为第一个进入北极地区的中国科技工作者。

1958年,新华社记者李楠从莫斯科出发,先后在苏联北极第7号浮冰站和北极点着陆,成为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中国人。

1999年,中国派出首支北极科学考察队,至今已总共发起了5次北极考察活动。

2004年,中国在挪威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建立了北极黄河站,成为永久性的科研据点。

2006年,中国开始申请成为北极理事会的正式观察员。

2007年,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的“特别观察员”。

2012年,中国再次申请成为北极理事会的正式观察员。

2013年,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的正式观察员国。

 

北极理事会成立于1996年,是由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俄罗斯和美国8个成员国组成的政府间组织,主要协商讨论与北极有关的事务。根据理事会对观察员的准入标准和职责的规定,要成为观察员,必须承认北极国家的主权、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只有北极八国可以确定世界各国在北极的行为准则,其他国家必须遵守。

北极理事会的观察员制度是近距离跟踪北极事务动态的窗口。观察员不具投票权,无权在年会上发言,也不能参加部长级会议。但观察员在北极议题上具有合法的权利,可列席理事会的会议。

有评论称,中国成为正式观察员国后,将以“合法身份”在北极事务中拥有更大发言权,并扮演更重要角色。此外,中国还将在北极科考、气候研究以及航线开发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运作空间。

有观点认为,中国成为永久观察员国是“强化项”而非“必要项”,因为不管是否从“特殊”变“永久”,中国一直在积极参与科考等北极事务,而成为“永久观察员”,可以更好地和北极国家进行交流,体现了中国的合作姿态。

目前中国对北极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科考领域,暂时还没有涉及对资源、能源的勘探和开发,在航线开发方面的参与也不多。

如果未来北极航线能够常年通航,对于中国将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经过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的航线海盗猖獗,对中国海运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而且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通行能力已经饱和,拥塞现象严重。北极航线可以降低中国的海运成本。有人测算过,以上海为例,北极航线将会使得上海到欧洲 (鹿特丹)、上海到北美洲东岸(纽约)的海运里程缩短约3000海里。

 

中国海洋大学一直积极参与着国家极地科学考察与法律、政治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学校毕业生,中国第一个登上南极的科学家是校友董兆乾,中国第一个徒步考察南极的科学家是校友蒋家伦,中国第一个南北两极都登上的科学家是校友赵进平。

为了共同促进极地科学研究,2007年7月27日,中国海洋大学与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建设“极地海洋过程与全球海洋变化重点实验室”的合作协议,中国第一个南北两极都登上的科学家赵进平教授任实验室主任。极地海洋过程与全球海洋变化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是针对两极变化对全球海洋变化的深刻影响,建设一支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专业研究队伍,在极地物理海洋学、极地海洋生态过程、极地生物光学、极地海洋遥感、极地海冰气相互作用、全球海平面变化以及与极地过程有关的全球海洋变化等方向形成有特色的研究实力,成为我国在这些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并逐渐成为国际北极研究的骨干力量之一。该实验室将针对极地领域的国家需求,积极参加我国的极地考察与研究工作,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拓展研究领域,推进极地科学研究的发展和科研水平的提升。通过研究工作,加强对研究生和博士后的培养,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极地科学研究人才。

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右)与极地办主任曲探宙(左)在共建协议书上签字

2007年,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刘惠荣教授受国家海洋局委托,主持我国首个北极战略研究专项的子课题“国际北极法律对我国极地开发与科考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最终提交了近30多万字的研究报告和70多万字的我国第一部有关北极的专题法律法规汇编,研究报告中关于我国极地战略特别是国际法视角下开展国际合作的策略成为我国极地考察十二五规划相关部分的重要参考。此后她又主持了我国首个有关北极法律问题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海洋法视角下的北极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极地战略研究基金重大课题“北极考察与开发区域合作机制研究”、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专项课题“保障和拓展我国北极权益的法律途径研究”、国家海洋局委托课题“南极生物勘探的法律规制与我国相关战略研究”等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刘惠荣教授同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合作,创建了“极地问题研究专栏”,迄今已持续四年时间,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其中由她发表的论文“国际法视野下的北极环境法律问题研究”入选我国北极科考25周年25篇代表性论文,是其中两篇社科类论文之一。此外,刘惠荣教授以课题为平台,探索形成了符合社会科学研究规律的“纵横结合、分工明确、双层运行”的工作机制和“责任到人、定时定量、严格要求”的管理模式,并形成了一支以她和郭培清教授为带头人,以一批横跨国际法、国际政治、公共管理学科的青年副教授、讲师为核心力量,以数十名有学术志愿和研究能力的各学科博士生和硕士生为助研的团队。

目前,中国海洋大学极地法律与政治研究所与北京的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上海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战略研究室、国际问题研究院、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的相关研究机构遥相呼应,形成中国极地社科研究的三个中心,也是国家拟定极地政策战略倚重的主要智库之一,相关成果已经引起国外学界的高度重视。

中国海洋大学不仅在北极科学考察、政策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师生还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北极科普文化活动,宣传北极科学文化知识,增进师生们对北极的认识。例如,学校海洋环境学院举办了海洋极地文化周、极地科考讲座、海洋极地知识竞赛、“风雪飘舞”极地展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于乐,效果良好。

 

北极大学(University of the Arctic)是一个主要由北极国家大学和研究组织共同组建的一个大学联盟,在北极理事会领导和支持下2001年6月12日成立。多年来致力于北极研究与教育,目标是通过合作研究,推动环北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原居民文化的保护。北极大学的成员包括两类:一类是正式成员(full member)来自北极八国;另一类是准成员(associate member)来自非北极国家或地区。截至中国海洋大学申请之前,北极大学共143个成员校,其中138个正式成员,5个准成员。

北极大学设立北极大学理事会,所有成员校均可选派代表参加,正式成员的代表拥有北极大学理事会的投票权,准成员可以参加北极大学理事会的会议,但没有投票权。北极大学理事会秘书处设立于芬兰拉普兰大学。北极大学的主题专题网络(Thematic Networks)涵盖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包括北极法律、北极治理、北极地缘政治与安全、北极海岸带和海洋事务、北极可持续发展、北极环境影响评价等。北极大学为成员学校之间创造丰富多样的学生交流机会,包括校际留学计划(Bachelor of Circumpolar Studies)、“南方学生”到北极体验的north2north和GoNorth计划;成员之间教师资源的交换计划如NorthTREX和Northern Research Forum等。

中国海洋大学代表在北极大学理事会会议上答辩

我国作为非北极国家,缺乏参与北极事务的平台和支点,北极大学无疑为我国提供了良好机会。加盟北极大学有利于多渠道实施我国政府十二五极地考察规划中提出的加强在北极地区“实质性存在”的战略方针,更多角度参与北极治理,利用北极国家高校资源为我国北极科学研究事业培养后备人才。加入北极大学,还可以成为我国最近大力提倡的“公共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利于我国通过学术外交,提高中国北极国际话语权。

 

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的正式观察员后,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加强与极地国家政府的交流,现在有些极地国家,如北欧国家十分希望与中国合作,通过不同方式、多种层次的合作,将中国的观念融入进去;其次,应该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组建研究团队,积极开展与重要极地国家的研究机构和学者的交流;再次,中国应该加强与重要的非极地国家的协调,寻找共同利益点;第四,要制定中国的极地战略,并将极地战略纳入到全球战略中。

极地法律与政治研究所执行主任、中国海洋大学郭培清教授:

北极的主体是一片由主权国家领土环绕的海洋,因此,北极问题实质上是海洋问题。北极之于人类的价值主要有四个方面——环境、科研、资源和航道。

对于非北极国家却身处北半球的中国,环境利益处处可见。例如,影响我国四季气候的冷空气的主要来源地是全球两大冷源之一的北极,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地区得到加强而吹向中国。毫无疑问,北极深刻影响我国的气温和降水,有必要深究其机理。至于科研价值,多国纷纷不惜巨资北极建站、开展北冰洋科考的事实已经说明问题。在一个有全球战略的国家看来,资源是不分“远近的”。通过正确的外交战略和产业链接,资源外围国家分享的利润未必少于资源所在国。因为在全球化时代,资源利益通过产业链条不断向外围国家分配,油气资源的开采、运输等环节都对外部资本的进入提供了机会,因此中国至少间接拥有北极资源利益。北极航道对于中国同样具有特别的意义。未来开通的北极航道是对中国最现实的。北极航道是联系亚、欧、美三大洲的最短航线。我国外贸大部分途径马六甲海峡和苏伊士运河,这条航道因为大国控制和海盗猖獗,安全系数降低,航运成本提高。而且苏伊士运河通行能力已经饱和,近年壅塞现象严重,北极航道则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因此,可以认为中国在北极地区拥有重大利益,应该抛弃在北极的“局外中立论”,强调“建设性参与者”的积极角色定位,从易合作、敏感性低的层面逐步参与到北极事务中来。

2011年5月召开的北极理事会,宣布了观察员的准入标准和职责:欲申请成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的国家必须承认北极国家的主权、主权权利和管辖权(三个承认);观察员的职责限制在只能参与科学研究或财政资助等,且资助额度不得超过北极国家。该宣言强调理事会8国在北极拥有“特权”,以此排除“非北极国家”参与到北极事务中来。郭培清教授认为,这完全是北极版本的“门罗主义”,北极毕竟不是“北极圈国家”的北极,8国今后不可能实现排斥非北极国的意图,这是因为,首先,北极圈8国分歧严重,内部不可能“一致对外”;其次,8国也表示将按《联合国海洋公约》处理争端,而这个国际性条约显然不仅仅是北极国家之间的事;最后,北极的保护、开发、利用,显然也离不开“非北极国家”的积极参与。

北极理事会的观察员制度是近距离跟踪北极事务动态的窗口。虽然观察员不具投票权,无权在年会上发言,也不能参加部长级会议,但观察员在北极议题上具有合法的权利,可列席理事会的会议。成为正式观察员国后,中国将以“合法身份”在北极事务中拥有更大发言权,并扮演更重要角色。此外,中国还将在北极科考、气候研究以及航线开发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运作空间。

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的正式观察员后,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加强与极地国家政府的交流,现在有些极地国家,如北欧国家十分希望与中国合作,通过不同方式、多种层次的合作,将中国的观念融入进去;其次,应该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组建研究团队,积极开展与重要极地国家的研究机构和学者的交流;再次,中国应该加强与重要的非极地国家的协调,寻找共同利益点;第四,要制定中国的极地战略,并将极地战略纳入到全球战略中。

极地海洋过程与全球海洋变化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海洋大学赵进平教授:

中国从2006年开始申请成为永久观察员国,至今终于如愿。

在接纳中国的多年讨论中,8个北极国家中的若干国家曾经多次提出反对意见,导致迟迟未能获得批准,表明北极8国对于中国成为永久观察员国的担忧和芥蒂。8国的立场更多的是封闭性的,不希望非北极国家涉及北极事务。在8国中,对中国的立场也是有区别的,强国多持反对态度,而弱小的国家欢迎中国介入。

今年中国的申请获得批准不是偶然的,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从我国的方面看,我国的国力增强,在国际上的发言权提高;外交战略和策略行之有效;与8国的国家关系加强;中国对北极的贡献增多,都是促使局面发生改变的因素。从北极国家的角度看,他们日益认识到,将北极封闭起来的想法越来越不现实,北极是世界的北极,非北极国家也拥有了解北极的权利;世界经济不景气也是北极国家改变立场的原因,他们希望有经济实力的国家介入北极事务,对涉及北极经济的问题发挥一些带动作用。

然而,北极8国的立场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北极理事会批准永久观察员国的目的还是要这些国家承认8国的政治特权和对北极资源的独享权,这也是申请加入永久观察员的国家纠结所在。实际上,北极国家出于一己私利而垄断北极事务的欲望本来就没有法理支持,与南极的条约体系相比,北极理事会的作用更像是一组游戏。有识之士都明白,我国能否成为永久观察员国并不重要,因为带来的效益和违心的承诺相比微不足道。

然而,加入这场游戏在政治上是重要的,因为中国这样的大国不该游离于游戏之外。游戏是否有法理依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游戏,才能了解游戏,干预游戏,从游戏中获益。北极的事务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游戏,而是涉及到我国在北极的权益,因此,国家从政治上考虑加入北极永久观察员国的立场是正确的。

北极8国制定的游戏规则是不允许永久观察员国干预北极理事会的事务,没有发言权和投票权,只有“听”的权力,充分暴露了这些国家害怕被干预的心理。我国自然要遵守规则,避免这些小家子气的敏感国家担心。实际上,中国并不觊觎别人家门口的资源,更多的是合作的愿望。

但是,中国在北极却有自己的不可剥夺的权益。北极是世界气候系统的冷极之一,北极的变化对中国的气候有重要影响,研究北极是中国不可剥夺的权利。北极冰一旦大规模融化,北极航道将会对中国的航运与贸易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对北极资源的态度是“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未来对北极国家资源的购买和运送也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北冰洋一半的面积是公海,中国的各种船舶有权进入公海。中国成为永久观察员国,有利于维护我国的权益。

我们在北极理事会中只能听,不能说,但并不代表我们不能做。作为北极永久观察员国,中国有权力和义务为北极多做一些事,即使有些国家不高兴看到。我们可以加大对北极的投入力度,逐渐提高我国在北极有关领域的地位,加强我国在北极的存在,对北极施加强大的影响。这些北极理事会之外的行动必将影响北极理事会中8国的态度和观点,就像水壶外面的火一样可以让水壶里的水沸腾。换言之,接纳我国为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国,实际上等于为我国敞开了北极的大门。

虽然我们可以在北极做很多事,但真正可以做,而且北极国家也支持我们做的事就是北极的科学研究。科学是高尚的,不涉及经济和政治利益,不涉及野心和欲望,不涉及破坏自然和环境。近年来,北极正在发生快速变化,加强对北极的研究成为科学界的共同愿望,中国加大对北极的研究将是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北极国家举双手赞成。

我国科学界对北极的研究有强烈的欲望,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中国对北极环境及其变化有了越来越深入的了解,中国在北极科学领域的发言权越来越大。但是,中国的北极研究团队弱小,研究规模有限,研究实力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别,中国对北极科学的整体贡献依然是微不足道的。我们希望在我国成为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国之后,能够对北极科学有长线的战略考虑,培植北极的研究力量,加强对北极的科学研究,使我国在5-10年的时间里,成为北极研究的强国。

中国海洋大学是北极研究人才的摇篮,为国家培养北极研究的高级人才;也是我国北极的支柱性研究力量,每年取得大量研究成果。我校与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共建的“极地海洋过程与全球海洋变化重点实验室”是北极研究的领军力量,中国海洋大学科学家参加了迄今为止的所有北极考察,海大在北极物理海洋学、大气物理学、海冰物理学、遥感物理学、海洋生物学、极地法律与政治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研究实力,并正在形成具有鲜明特点和强大创新能力的群体。在国际合作的层面,学校与美国、加拿大、挪威、俄罗斯有关科研院所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正在积极介入与瑞典、芬兰和冰岛的合作。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在北欧海布放了一个大型海气耦合浮标,形成了对北欧海的强大实时观测能力。中国海洋大学有具有战略眼光的科学家,一直努力介入国内外北极事务。在多个国际组织中都有中国海洋大学的科学家作为国家代表,中国海洋大学已经成为中国北极研究力量的主力军。

未来随着国力的增强和国家在北极地位的改善,我国在北极发挥作用的阻力将越来越小。然而,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将会让别人轻视和嘲弄。因此,我国成功获得永久观察员资格的同时,对科学界的要求在进一步增强,这就需要我们用国际研究水平来要求自己,不断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我们的实力离国家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提高研究水平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全校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一道,提高研究水平,加强人才培养,推进国际合作,面向未来不懈努力,使中国海洋大学真正成为在北极领域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研究力量。

全国海洋观教育基地主任、中国海洋大学干焱平教授:

成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国对于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个人认为战略意义至少有三点:

一,北极丰富的资源对我国发展有重要意义,整个北极地区是一片浮冰覆盖的海洋,总面积约2100万平方公里。其海中和海底的资源极为丰富,有资料统计,仅北极地区石油和天然气蕴藏量就约占全球的23%和27%,还有大量的矿产如煤炭、黄金等。北极地区的海洋生物资源极为丰富,科学家们讲是一个待估计的天文数字。如果说北极地区周边区域的资源属于相邻国家的话,那么北极地区中部区域,按照有关国际法则,是人类共同继承的财富。中国是占世界人口近5分之一的大国。按照以上原则,当然应该享有自己的权益。中国正在快速的发展中,急需大量的资源支撑,今天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国,为我们今天和未来享有这一地区资源,提供了难得的发言机会。

二,北极是各国海上交往的不可多得的重要通道之一。北极地区冰雪目前正在快速融化,成为各国交往的海上正式通道越来越成为可能。有专家称,北极融化将为世界减少至少30%以上的通行费用,缩短行程减少费用,对我国海洋贸易占很大比重的国家来说,拥有北极观察员的身份当然极为重要。

三,中国成为北极观察员对我国国家安全,海军作用的发挥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总体来说,由于地理上的原因,同一些国家相比,我们距离南极和北极是比较遥远的国家。但是,由于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上升,特别是近些年的发展,更由于我们海洋资源意识和海洋权益意识不断增强,我国在南极北极地区工作成绩显著,这就为我们以上两地区未来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话语权,这是值得十分庆幸的。但是由于世界陆地资源日益减少,人口增加,资源和生存的矛盾、资源和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南极和北极资源的重要性已经充分显露出来。资源的争夺将会越来越激烈。我国将怎样依照有关国际法规享有、维护和捍卫以上地区的正当的权益,应对以上地区已出现或将出现复杂的局面,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议题。

所有事情要做好,首先是认识上要到位。海上的事情,海洋权益的维护,首先也是要先解决认识问题及提升国民海洋意识和海权意识。南极和北极地区对我国未来生存和发展都十分重要。提升国民的海洋意识、南极意识、北极意识都是我们目前急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目前要做的工作。

 

“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是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提出的“蝴蝶效应”。北极虽然距离中国数千公里,但它却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北极的关注和研究必将持续下去,海大人也将在这一进程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刘莅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