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海洋人才港”评审工作会上,清华大学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张小平对记者说:“我们该订一份《中国海洋报》!让我们的学生也了解最新的海洋动态。”
张小平解释说:“我们学校涉海专业的学生对海洋事业发展的了解还不够多,所以对毕业后进入海洋部门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应在这方面加强引导。”她还表示,希望“海洋人才港”能让学生对海洋加深了解,真正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与张小平一样,许多专家也在会上提出建议,在他们看来,“海洋人才港”应为学生投身海洋事业发挥更大作用。
建议一:在用人单位和学生间架起桥梁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曹文清最早接触海洋还要追溯到十几年前学校开授的海洋法选修课。“当时我作为授课教师,和学生一样不了解海洋,我是一边自己学习一边给学生上课。”曹文清回忆说。如此摸着石头过河,经过10多年的发展,现在厦门大学开设的涉海专业已延伸至海洋领域的方方面面。“近些年来,涉海专业的毕业生多了,优秀毕业生也多了,但是学生毕业后找工作却不容易。虽然用人单位急需优秀的毕业生,但毕业生却不知道如何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缺少一座桥梁,希望‘海洋人才港’这一中间环节能够发挥作用,给毕业生提供一个实习、工作的机会。”曹文清说。
针对如何更好地发挥桥梁作用,上海交通大学就业中心主任钱静峰表示,“海洋人才港”应该建立一个网络发布的平台,每年定期发布用人信息,让学生自己报名参加实习。
建议二: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实习方式
目前“海洋人才港”实习针对的人群主要是研究生和本科生。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古公亮表示,“海洋人才港”应该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实习方式,为研究生提供的岗位和为本科生提供的岗位应该有所区分,比如给予本科生“体验式实习”,让学生体验实习岗位的酸甜苦辣,而研究生可以进行知识层次更深的“项目式实习”。
上海海洋大学教务处处长张宗恩说:“我们学校于2008年由上海水产学院改名为上海海洋大学,是一所比较新的海洋类大学。希望更多的‘海洋人才港’单位能给本科类院校的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与张宗恩的观点一致,武汉大学教务部副部长黄本笑也呼吁,本科的学生更需要实习的机会。他说:“实习和实训是现在本科生的培养最薄弱的环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都能通过实习得到提高,所以建议延长实习的时间,不能让学生刚上手就要回校。除了实习以外,建议以更多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广东海洋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黄育芹也表示,“海洋人才港”作为人才聚集的港口,豪华游轮可以停靠,渔船也应该可以停靠。针对非“211”“985”高校,希望“海洋人才港”能提供更多不同类型的实习岗位。
建议三:联合培养是一种有效方式
很多专家认为,在我国,目前许多领域的实习与就业存在一定的距离,实习与就业是割裂开的。海洋法专业出身的北京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泊桥认为,用人单位和高校联合培养的方式可以将就业和实习有机结合起来。他指出,针对自身需求的岗位不同,用人单位可以与高校建立联合培养的模式,从大学生实习到就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
在联合培养上,中国海洋大学是先行者。中国海洋大学教务处处长曾名湧说:“我希望各共建高校与国家海洋局及其下属的事业单位、科研机构都能够建立更加密切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来推进海洋人才培养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随着一批涉海高校成为国家海洋局的共建高校,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宁波大学等高校也非常希望能够与国家海洋局及其下属的事业单位、科研机构达成联合培养学生的共识。
建议四:政策和资金支持不能“一刀切”
目前首批获选的“海洋人才港”单位共计21个。曾名湧说:“以后‘海洋人才港’单位会越来越多,希望国家海洋局对‘海洋人才港’单位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不要平均化、一刀切,建议按照工作岗位的种类、数量和重要性等因素,按‘实际需要’分配。”在管理方式上,曾名湧建议成立“海洋人才港”管理委员会之类的协调机构,来研究协调各方面的工作。
有专家表示,虽然陆续会有很多单位获批成为“海洋人才港”,但“海洋人才港”不应该是终身制的,国家海洋局应定期对各单位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单位应摘掉“海洋人才港”牌子。
张小平也认为,政策和资金的管理非常重要。不能让“海洋人才港”在学生心中留下这样的印象:来参加实习培训只是为了赚取一定的实习报酬和获得相应的实习学分。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参加“海洋人才港”实习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就业有非常大的帮助。
记者: 刘川 马云
来源:中国海洋报2013年05月08日A3版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