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成为职业之辩 探讨人生幸福哲理

作者:柴俊炜来源:本站原创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2-11-25 字号:

满怀自信 笑迎对手

 本站讯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对于一部分已经步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却渐渐感到他们在兴趣中迷失。究竟兴趣与职业关系到底为何?1124日晚,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与外国语学院对“兴趣成为职业是幸福还是痛苦”这一辩题展开辩论。最终正方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取得胜利,最佳辩手由正方四辩张义若摘得。

   
本次活动由中国海洋大学团委主办,校学生会承办。本场比赛的评委分别为工程学院王茜老师,法政学院李湛老师,数学科学学院邱丽茹老师。

 

正方: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代表队

正方辩手:黄家后 杨莹 李雪如 张义若

正方观点:兴趣成为职业是幸福的

反方:外国语学院代表队

反方辩手:安迪 李昊林 田雨思 刘红颖

反方观点:兴趣成为职业是不幸福的

获胜方:正方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代表队

最佳辩手:正方四辩张义若

   
开篇立论,正方首先指出幸福成为职业是指相关职业,而非不顾自身能力地盲目择业。接下来从兴趣促进职业发展从而得到幸福、职业带动兴趣深入得到幸福、职业虽然不完美但我们应通过自身兴趣追求幸福三方面论证己方观点。反方则提出兴趣可变,因此兴趣成为职业得到的是短暂的快乐而非长久的幸福。同时指出兴趣的目的是消遣,而职业的目的在于谋生这二者相互混淆其本身带来的心理落差即是一种痛苦。

   
质询环节,正方二辩首先以登山者为例,描述一位喜欢登山,另一位对此不感兴趣的两名登山者面对山峰的不同感受,试图通过兴趣可以减轻对职业的厌倦感论证己方观点。反方二辩则通过巧妙的语言避开对方的锋芒,指出是否幸福在于其主观感受;并在己方质询时指出兴趣非专长,不一定能满足职业上的要求,即使如正方一辩所说兴趣激发职场能力,但激发后还不够要求岂非更加痛苦?同时对辩题进行深化,“幸福应考虑社会分工,以及自身对社会的意义,只考虑自身只是小孩子的幸福。”第二轮质询中,正方三辩提出人性本身受到束缚,没有能够随心所欲的人,反方立论中所说的痛苦不是兴趣成为职业造成的。反方三辩的质询将辩题引入生活,以新闻专业就业问题作为切入点,论述有技能无兴趣、有技能有兴趣、无技能无兴趣三类人,但中途被对方打断后,未再对此进行追加论述。质询小结,正方表示不能仅仅以结果判定幸福与否,如战地记者尽管有生命危险,但他们一定会认为自己是幸福的。反方再次强调对方个人享乐主义“小孩的幸福”,但并未对此进行过多的论述说明,使己方试图深化幸福含义的打算再次落空。但在兴趣成为职业的合理性、负面的兴趣带来的是痛苦、事业的成功无法论证人生的幸福等方面对正方发起猛攻。自由辩论环节正方提高己方对辩题的表现力。开始以其专业的灵活性为优势,从自身出发,以“我喜欢篮球,虽不能打但成为体育记者仍然幸福”等类似观点打出一波强劲的攻势。反方继续从责任感下手,试图对辩题进行升华,但效果并不理想。面对正方提出兴趣择业的对个人事业发展起促进作用,反方强调要爱我所做而非仅仅做我所爱。正方对此则以“对方所说就像先结婚再谈恋爱,于包办婚姻有什么不同?”巧妙给予回击。

   
结辩环节中,反方指出对方以片刻的快乐代替幸福,兴趣一旦不再被个人掌控又何来快乐可言?提出要避免兴趣的功利化从而形成和理想上的人生观。正方以菜做比,一桌好菜,我们不能因为有些口味不合,就餐环境不好就选择饿肚子。同样兴趣与职业相结合,落差感难免存在,但我们所要追求的不是消灭这种痛苦,而是减轻痛苦,发展幸福。

 

文:柴俊炜    图:周康

 

 

        由我论证 指点辩场慨而慷          

 

 

 抽对手总结之空 最佳辩手细思量

 

 

评委对辩手的肯定

 

 

获胜之后尽展笑颜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