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聚焦

环科院两强交锋 互辩裸婚之可行性

作者:李华薇 杨逸秋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12-10-21

字体:

针锋相对

       本站讯10月20日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新生辩论赛决赛在环科院A517教室精彩呈现。现下,裸婚一词悄然出现,以之为主题的电视剧也随之面世,随着裸婚愈演愈烈的趋势,各种问题争论层出不穷。“当今社会应不应该支持裸婚?”双方选手就这一辩题针锋相对,唇枪舌战,展现出一场激烈的辩论。

        出席本场的嘉宾有:环科学生会副主席郭姿璇,环科学生会秘书长樊铮,辩论协会副主席、文学与新闻传播新学院优秀辩手张义若,校学生会学术部部长于鲲。校辩赛优秀辩手李云迪担任点评嘉宾。

正方观点:当今社会应该支持裸婚
正方辩手:李晓彤 闫欢汐 郑钊智 吴琛
反方观点:当今社会不应该支持裸婚
反方辩手:宋子樱 叶彤 李育真 王靖
获胜方:正方
最佳辩手:反方二辩 叶彤

        开篇立论,阐明观点。正方一辩首先对“裸婚”做出定义,提出裸婚简朴而非简陋,是一种节省不必要浪费、扭转社会拜金风气的方式。并且裸婚更有利于人们注重内心情感而非物质,是有情人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反方一辩则认为物质是婚姻必不可缺的基础,生活的琐碎与压力会消磨掉没有物质基础的裸婚家庭。此外,裸婚是一种冲动的行为,是缺乏责任感的体现,不能给家庭社会带来稳定保障。

        随后是针对性强烈的质询环节。正方二辩首先发问,反方所指的结婚所需物质水平需要达到何种层次才能符合结婚要求。反方则巧妙强调重视物质不等同于拜金,反而是稳固爱情与婚姻的基石。二轮质询,反方首先提出“爱情的定义究竟是什么?”,此问题令正方措手不及,反方顺势说明爱情具有不确定性和易变性,只以爱情为基础的裸婚会使家庭不稳定,从而导致社会不稳定。第三轮质询则围绕“反对裸婚是否会助长社会的拜金风气”进行。最后反方三辩以处理废旧电池的事例说明裸婚是一种过于草率、没有充分准备的行为。之后的小结中双方都展示自己的有力观点,尤其是反方四辩,重点突出裸婚只是小部分人应对生存压力的无奈之举,不能因为这一小部分迫使整个社会推行裸婚,这不利于大多数人和社会利益。

        自由辩论阶段环环相扣,精彩不断。双方交锋点集中于裸婚是否能带来真正的幸福。正方坚持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而其物质保障则需要夫妻双方共同打拼,基于物质的婚姻只会落致“夫妻本是同龄鸟,大难来时各自飞”的悲惨结局。而反方指出,只有物质获得保障,才能稳固婚姻及其包涵的种种事情:赡养父母、教育孩子等等。同时,反方举出实例:“丈夫和怀孕8个月的妻子因所租房屋被房东收回而无家可归。”说明裸婚者缺乏对未来共同生活的规划,因此裸婚非但不能带来幸福感,而且会造成无数麻烦。对此,正方以三毛和荷西的爱情故事给予有力回击,“三毛和荷西一无所有地来到撒哈拉沙漠,克服重重困难白手起家,最终留下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正方继续强调,裸婚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双方深思熟虑后的勇敢决定。反方对此不敢苟同,认为在当今社会裸婚只是无奈之举,“治标不治本”,唯物质保障方能体现出对婚姻的郑重承诺,幸福感才不会因婚后不稳定而受损。

        结辩环节,双方思维再次碰撞出火花。反方四辩首先表明,物质保障是感情的基石。爱情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质,残酷现实的积压最终会导致矛盾爆发,但结婚时充足的物质保障能够有效避免冲突发生。“谁能不花一分钱支撑起一个家庭?”她对裸婚的可行性提出反问,并指出热播剧《裸婚时代》主演文章在现实中并不支持裸婚,文章认为“裸婚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最后,反方总结出裸婚只能带来后患无穷的婚姻和居高不下的离婚率。正方四辩则列出数据——社会上80%的财富被掌握20%的人所掌握——从而诙谐地提出:“若不裸婚,那该怎样拯救那些没有资格结婚的人?难道要恢复一夫多妻制?”除此之外,他指出年轻人结婚时的物质基础来自于父母,但是成年人应该凭借自己的双手支撑自己的家,“裸婚不是逃避,而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勇气”。
 
        校辩论赛优秀辩手李云迪对本次辩论进行点评。他首先对选手们的精彩表现进行肯定,随后指出:正反双方对裸婚的基本定义都不大清晰,使得整场辩论有自说自话之感;个别观点过于偏激,没有很好地切入问题实质,改善一下会更好。最后他总结说:“结婚简单而复杂,关键在于每个人如何去定义。感谢八位辩手带给我们的精彩盛宴。”

文(实习):李华薇 杨逸秋    图(实习):刘颖慧 李溪宁
 

最佳辩手

评委点评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