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

比赛第一 友谊第二?

作者:王卉 马崇道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12-06-05

字体:

    5月13日 地球vs环科 双方在比赛中与裁判发生争执,比赛中断近10分钟。

    5月20日 外国语vs管理 赛后两队球员出现肢体冲突,外国语一名球员被送至医院。

 5月26日 法政vs数学 数学中途罢赛,两队冲突一再升级,双方重赛,并致使后续赛事无法正常进行。
 
校庆杯足球赛冲突不断,原本象征和谐与生命力的绿茵场被蒙上一层暴力的红色。校庆杯缘何至此?受伤的不仅是球员,更是每一位热爱足球人的心。
 
少年,血气方刚
 
“球赛冲突或许不可避免,但是竞技体育,切磋的是技艺,比拼得是实力。”前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队长张甲坤说。诚然,作为20岁左右的青年,运动场或许是一个释放情绪的地方,但把握自己的情绪避免冲突才是关键。
 
除了球员,场边观众对比赛同样产生着影响,“观众间接会影响场上球员发挥,如果气势庞大,甚至会影响到裁判的判罚。”作为本届比赛裁判之一的李延文向记者说。据记者观察,大多数比赛时场边观众能做到文明观赛,为本方球队送上适时的助威呐喊,但个别场次观众不时的起哄喝倒彩甚至是谩骂,给比赛添上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这些行为让比赛本身逊色不少。
 
此次校庆杯共有30余场比赛,小组积分赛制使偶然性增加,比赛尽全力去拼才能确保出现,所以赛场上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一群热血少年在球场上为胜利挥洒汗水,发生身体接触属于足球比赛中正常的一部分,但持续发生的身体接触没有人提醒,加之比分上双方存在差距,求胜心与急躁心里不断作怪,此时场上任何干扰都有可能成为发生冲突的导火索,若再没有加以制止,球场冲突事件的发生在所难免。
 
“身体对抗不能避免,但不能带有恶意和攻击性,只冲球不冲人。”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队长陈琛说道。身体对抗是足球比赛中的一部分,积极拼抢和硬朗的球风会一定程度上弥补技术上的缺陷,但拼抢对球还是对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像朝鲜硬朗的球风尚可以与巴西队较量一番,可国足“断腿”式的拼抢则是对双方共同的伤害。
 
判罚引争议 问题解决令组织者伤神
 
    “裁判都是足球协会的人,他们全权负责裁判的各种分配工作。”校体育部负责人说。按他所说,之所以安排足协的人当裁判有三方面考虑。“第一,足协是海洋大学与足球相关的社团,他们社团的人相比较其他人更懂足球。第二,足协每场比赛派出的裁判都是第三方院系球员,保证比赛公平公正。第三,吸取了去年比赛开始裁判没有到位的情况。”
 
但在记者的走访中发现,事实与他的说法略有不同。“我是因为和双方院系的球员都很熟,他们认可我当裁判,我就去当了,其实原本我只是去看球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生说道。究其原因,依然是因为比赛临近开始,裁判并未到位,因此只能从现场人员中挑选。而据前任足球协会负责人、化学化工学院队长王洪波介绍,这是校体育部首次与足协合作。同时他坦言:“足协只是一个兴趣社团,懂足球规则不代表就可以胜任裁判工作。”
 
“上届比赛的裁判是由每个院分别出一名比较懂足球的人当裁判,并且那位被选人不会吹罚其院小组的所有比赛。”前任校体育部长李子超说道,比较两届校庆杯的裁判选拔制度,我们发现组织方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保证赛事的公平公正,而两届比赛的执行力都不强,导致真正吹罚比赛时裁判人员安排问题混乱不堪。
 
工程学院队长曾路遥表达了很多人的心声:“裁判和比赛需要公开化。公平公正是竞技比赛的保证。”
 
裁判不但是场上公正的执法官,更是现场局面的控制者。“裁判的水平很重要,现在我们的比赛就是缺少能控制比赛的裁判,学生裁判不能达到标准。”李延文说出了他的看法。本届校庆杯裁判吹罚尺度不一,但似乎无论尺度如何,似乎都会引发不同的问题。在控制身体对抗方面,陈琛说:“裁判处罚的严格与否会间接警示球员注意身体对抗强度。裁判最起码要保持绝对的中立。”
 
部分比赛中裁判判罚出现“放任自由”的局面,球员之间过度身体接触会产生不满情绪,这成为了发生冲突的另一根导火索;反之若吹罚频繁,稍有争议的判罚就会引起场上球员与观众不满,现场裁判的公信力受到严峻的考验。
 
几年来裁判问题一直困扰着校庆杯的组织者,但又找不到一个解决的途径,邀请老师当裁判是现今最好的解决方法,可如今校庆杯赛程均安排在休息时间。老师的时间不可能被频繁占用。校体育部长负责人说出他的构想:“我想有可能在明年成立一个裁判委员会,由老师领导着同学,由学生自愿报名学习,到时候无论篮球足球赛事均由他们吹罚。”在查阅资料中发现,我校早在06年就有类似裁判员考核,当时的考核就是为校庆杯做裁判输出,程序正规。但后续几届便再没有考核的消息。下届校庆杯前若真能成立裁判委员会,那么几年来足球赛上对裁判的诟病必将会减少。
 
策划执行缺乏沟通 制度缺失引人思考
 
“校庆杯足球赛曾是海大的一张亮眼的名片。”2009级研究生张善武回忆说。从浮山到崂山,他亲历多届校庆杯,“以前在浮山,设施虽然差了点,但是关注度可以说是最高的。”如今,冲突事件接连发生,某种程度上让海大这张亮眼的名片变得黯淡。作为学校历史较为悠久的活动之一,校庆杯足球赛包括赛前准备和应急机制的组织经验理应丰富。时至今日,不时涌出的一些问题为何得不到妥善处置?
 
    据悉,今年校庆杯足球赛开展前,校体育部以及各院系队长及体育部长举行过相关会议,对竞赛规则及有关规定作详细说明。但现实情况却有很多不尽相同。如规划书第四条规定:“各队必须备有带号码的不同颜色的比赛服2套。”纵观本届校庆杯,拥有两套比赛服的队伍数目为零,有些队伍需要队员自行购买甚至有一套统一的队服都没有的队伍。代表院系参加比赛,队服都由院团委提供赞助,但这也仅限一套而已。
 
    由此看来,主办方在赛前策划中确有较为全面的考虑,但问题的关键亦在此——策划从根本上执行力不够,未完全落到实处。与此同时,校体育部与各院系队长等之间的沟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对于赛程的安排,校会体育部方面表示在时间上与院系进行会相应的协商,但一些院系队长给出的答案却完全相反:“连续两天踢球,背靠背式的安排我们会同意吗?”诸如此类还有比赛时间不方便更换,赛程更改通知下达仓促等问题,这些也让一些球员颇具微言。
 
    缺乏必要的沟通,结果导致双方在某些问题上互不理解,甚至发生出发点不同的争论。对此次校庆杯开赛之初校会体育部打算实行淘汰赛制而非小组积分制的情况,校会体育部的解释是:“因为团委负责老师的调整,本该早早进行的赛事不得延期进行。”而对于这样的不可抗因素,为保证比赛能够按时完成,校体育部之举或属无奈。但在很多院队队长以及球员眼里,这成为体育部本次不打算诚心举办比赛的例证。沟通的关键不容置疑,误解只能加剧彼此互不信任程度,于他于己,都非有利之事。
 
冲突事件发生后,大多数人第一反应会是“责任在谁?”问题应运而来,却因裁判的信任危机让这个答案无从得知。冲突双方言语不足为证,那么,谁来充当这关键的第三方监督人?校会体育部干事?其他院成员?或者这份工作本该就由权威、专业、保持绝对中立的人来负责。对此,校体育部负责人表示这方面他们有所考虑,“但是要找到这样的人,首先他们要有契合比赛的时间。”体育系的老师经常带队出去比赛,平时还要上课,他们也无能为力。
 
问题再次出现,策划书在各项违规行为的处理办法上明确写到:“若闹事人数过多,经在场的校体育部部长或副部长的许可下可以直接取消闹事队伍比赛资格。”暂且抛开闹事成立与否,如果有较大冲突,校体育部部长或副部长能否保证在现场?维持观众秩序和控制赛场局面的担子落在校体育部干事身上,其可行性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事情发生后,本应实施的处罚机制由谁最终确定并得以实施。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规章制度若只形同虚设,意义几何?这一系列的问题不由让人深思。再观各院系对于校庆杯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为何仅仅是思想上的重视,在保证球员安全上未作相应保障。
 
校庆杯策划案开头写着:“为营造一个良好向上的足球氛围,力争于海大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展现海大学子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推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定于2012上半年举行足球赛。”然而现状却让这宗旨略显单薄。本届校庆杯足球赛质疑声音不断,比赛的公平公正一再受到拷问。正如数学科学学院队长郑鹤在采访最后所说:“拿到冠军固然好,但球赛是为切磋球技为友谊,功利化的做法只会降低踢球本身的意义。”
 
校庆杯足球赛是海大的足球人大学时代中实现足球梦的舞台。而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活动如今面临着诸多挑战,校庆杯似乎慢慢陷入到中国足球大环境的泥潭中。现在急需要一根树枝去拉它一把,海大中热爱足球的人都有权去拉他一把。不需要出太多力,仅仅是抱紧你手中的足球,约上你的朋友,为了最简单的快乐,到球场上去踢,去奔跑。

文:王卉 马崇道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