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

沟通——通向人性化校园之路

作者:龚凯乐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12-04-21

字体:

    9:30p.m.结束晚自修的小张走出六区,右行进入教学区中的九球广场。通往四区与八二林的路漆黑一片,想要早点回寝室的她尝试借着月色抄近道走。小心翼翼,一步一试探,伴随着一阵阵寒风吹过,小张不禁打了个哆嗦,望着周围漆黑一片,几度挣扎之后,还是无奈放弃了近路,改道从二区前通亮的路绕行回到了宿舍。

    “以人为本”是当今一大热词,而人性化的设施服务便是对“以人为本”很好的现实诠释。海大崂山校区距2006年建成投入使用已过去6个春秋,她用占地1640亩的身躯承载着两千多名教职工和三万多名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如此庞大校园体系中究竟存在着多少有待完善的细节?而校方和作为校园主体的学生们,在面对这些细节时,“沟通”的距离又到底有多远?

问题陷入“长途” 沟通从何谈起

 夜幕沉沉 路在何方

    九球广场通往四区的下坡路,同学们并不陌生。每天都有数不清的同学在那些石板上烙下求知的脚印。可当夜幕降临,白天行人如织的捷径却成了另外一番景象:硕大的一片区域没有一盏灯,只有树影婆娑下,近40度的陡阶梯无人行走。黑暗中如有不慎,都有摔下去的可能。“很奇怪这么长,这么陡的一条路没有安装路灯,夜行很不方便,最近海大治安也不是很好,到了夜晚感觉很不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1级王跃莹无奈地感慨。当记者问及是否向有关部门反映过时,得到的回答却是:“没有,也不知道跟谁反映。况且这个问题应该存在很久了,肯定不是我们反映就能解决的。”

    为一寻究竟,记者拨通了后勤集团综合办公室的电话。在得到办公室“我们不清楚”的回应之后,根据工作人员的提示,记者继续拨通装饰工程部的电话,却依旧得到同样的答案。跟随一级级提供的线索,在记者拨打第六个电话时,终于找到了采访对象——规划建设与后勤管理办公室。负责用电设施的钟老师表示,当初规划修建教学区广场到四区这条路时他并没有参与,因此造成现状的原因也并不清楚。“但我们已经做了专项计划,并向学校进行了申请。一旦学校批复,我们就可以着手去做了。”采访即将结束时,钟老师还好奇地问记者:“你是怎么知道我的电话的?”

    教学区广场没有灯的问题存在已久,原本的美观便民设施到夜晚却沦为存在安全隐患的“陷阱”。在校园里遇到问题时,来自各方的抱怨声从未止息,却鲜有人主动与校方沟通尝试解决。而六个电话才联系到负责方的“长途”又曾打消过多少曾经希望沟通的念头?由此看来,校方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距离着实甚远。

生活诸多不便 究竟何去何从

21号楼里挂满衣服的过道

    北区21号楼不断电、有独卫、无门禁的特点独树一帜,让不少同学对此羡慕不已。在羡慕之下,却隐藏着住在21号楼同学的些许无奈。由于21号楼由其他用途改造而成,建成时并无阳台,同学们洗好的衣服自然没有晾晒之地。由此本不宽敞的过道里,挂满了同学换洗的衣服。因为晒不到阳光,衣服干得慢,杀菌消毒也成了问题。与此同时,独卫带来的卫生困扰,无门禁造成的安全隐患,都给21号楼同学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除却21号楼,校园生活区鲜亮的外表下是否还存在着不够人性化之处?记者调查走访中了解到,灯光透亮、内部没有任何隔板等遮掩措施的公共浴室,让很多同学颇感不适应;宿舍门禁时间仅早于熄灯半小时,能否略有推迟为同学们增加在图书馆和自习室的学习时间……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虽说都算不上大事,但却给同学们的生活带来多多少少的困扰。

    带着同学们的困惑,记者采访了北区学生生活办公室主任吴琼。对于21号楼的现状,吴琼也很无奈:“同学们的难处我们都懂,我们也在竭尽所能服务同学。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我们不可能将21号楼推倒重建,只能不断完善。根据同学们意见,我们在21号楼的走廊里拉了晾衣绳,尽可能给同学们提供好的条件。”而谈到浴室的问题,吴琼表示校方也曾想过在淋浴头之间增加隔板,保护同学们的隐私,但这样不光降低了水龙头的利用率,易坏的隔板,更会对同学们的安全造成其他隐患。

沉默滋生隐患 谁该对“我”负责

沦为电梯装饰的安全质量承诺书

    前不久,图书馆两侧的电梯里焕然一新,铺上了崭新的红色地毯。当记者欣赏电梯新面貌之时,却无意间瞥见《电梯维修保养安全质量承诺书》:“电梯维修保养信息栏”中的保养期限赫然写着“2011.3—2012.3”。如今步入四月下旬,早已超过保修期限的问题电梯依旧每日上上下下地工作着,贴在电梯里的承诺书似乎已经被人遗忘,沦为电梯装饰。
 
    保养期限已过,乘坐电梯的同学是否有所注意?朝鲜语2008级闫孟对记者说:“学校给同学们提供便利的服务,应该会考虑安全问题,我们也就完全放心地去用。至于电梯过了保修期限,我并没有注意到。”随后记者又采访了几位同学,他们虽然对电梯过了保养期限仍在使用感到有些担忧,却又抱着侥幸心理“不得不用”。

    面对电梯存在的问题,记者试图通过《保养信息栏》上的维保值班电话找到答案。青岛西奥电梯工程有限公司维保客服做出这样的解释: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图书馆的电梯由西奥公司维修保养。而今年3月之后,学校并没有继续与西奥公司签订维修保养合同,所以西奥公司并不清楚学校电梯的现状。随后接受采访的后勤集团综合办公室工作人员也表示对电梯的情况毫不知悉。因涉及到合同问题,需要再去有关部门落实后给记者答复。截止记者发稿时,电梯的问题仍没有解决,后勤综合办公室也没有给出任何回应。

    事关安全的重大问题,没有专人去管,主管单位更不知道问题存在。一系列的现状,拷问着每个人的心。人性化不光体现在为同学们提供方便,更体现在对同学负责的态度上。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电梯或许只是校园里的一个小角落,却又岂能在安全问题上如此麻痹?就同学们而言,他们将对于安全问题的信任寄托于校方,没有更多地关注学校里仍然存在的安全隐患;对学校来说,如此庞大的机构运转,出现纰漏和差错在所难免。没有沟通,同学与校方之间就形成了一个两不管的真空地带。也正是这个真空地带,成了安全隐患与同学和校方矛盾滋生的温床。

道路迂回曲折 “沟通”指点迷津

    谈及与学生之间的工作,吴琼笑着跟记者打了个比方:“我们之间就好像鱼和水,学生是鱼,需要在清澈舒服的水里才能游得畅快;校方是水,鱼儿多了,生机盎然,整个生态才会显得协调。学生和学校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整体。学生遇到问题都可以提出来,有些地方不够人性化,欢迎学生们提出改进之处。因为我们和学生所处的角色不一样,看事情的角度也会不同。如果不交流,不沟通,日子久了,一些本可避免的问题就会显现出来。因此,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无论是路灯、电梯,还是隐藏在校园角落里其他的问题,学生的沉默和校方管理的盲点,让彼此的矛盾在生活中愈演愈烈。探究学校里依旧存在诸多不人性化之处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同学与学校之间缺少本该有的沟通。于学校,欠缺与同学们的对话机制:没有好的平台,学生就算有意见,也无处反馈,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学校不管事”的思维。于学生,主人翁意识还亟待加强:对关系自身权益的事情并不抓紧,日积月累,又让学校产生了“同学满意”的错误解读。正是因为沟通的缺乏,矛盾才会在双方的误解中不断滋生。

    个体的茁壮成长,离不开学校提供的良好环境;学校的建设发展,也离不开同学们的理解支持。彼此唇亡齿寒,双方的成长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学校要在建立健全与学生的沟通平台上进行尝试,积极开展“听证会”、“开放日”等活动,增加与同学面对面的交流活动的机会。与此同时还要在增加沟通渠道上作出努力,广开民意,为校所用。让同学们有问题能够及时反映并得到解决,将来更有机会参与到学校发展建设的决策中来,使民主之气在海大蔚然成风。另一方面,同学们要敢为人先,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勇于和善于维护自己的切身权益。唯有双方携手,互通有无,不断的沟通才能最终促进双方的和谐发展。问题是山,崎岖险阻,而“沟通”,恰能成为铺平前往“人性化校园”的之路的第一块奠基石。

文/图:龚凯乐(实习)    编辑:孙琮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赵奚赟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