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要闻

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学生工作十件大事

作者:本站通讯员来源:学生工作处发布时间:2012-01-06

字体:

1、丰富的主题教育,引领学生思想成长

    庆祝建党90周年、创先争优活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等为契机,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 “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团日活动,“忆党史、强党性、铭党恩”党员主题教育活动,“成长思源、报国思进”主题教育活动,“奉献社会、为党旗增辉”党员主题实践活动和“永远跟党走、青春献祖国”暑期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向沈浩同志学习、向身边典型学习”大讨论、“纪念王成海、叶立勋牺牲二十周年”烈士精神学习活动、“与信仰对话—党史报告进校园”活动、“七一”重要讲话学习活动,采用知识竞赛、读书会、朗诵会、红歌会、图片展、电影展、参观革命遗址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引领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校园文化活动和学生社团建设获得嘉奖

    学校报送的《十年支教路,千里山海情—中国海洋大学充分发挥研究生支教团实践育人作用》,荣获2011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海鸥剧社在“金刺猬”中国大学生戏剧节中凭借参赛作品《评选戈多》荣获“优秀剧目奖”(第一位)。爱心社被评为2011年度“山东省消防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环境保护协会被授予“全国高校环保微社团行动先锋社团”称号。

    “海之子”网站以建站十周年为契机,举办“十大名师”评选,开设名师讲座,策划制作新生入学教育等多个宣传片,在中国大学生在线共建频道“海洋之窗”举办“文明上网,从我做起”主题宣传活动,以丰富多彩的网上活动,扎实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海洋之窗”频道荣获“中国大学生在线共建频道优秀奖”。

3、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广泛开展,赢得社会赞誉

    广泛组织大学生参加2011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共派出重点团队102支,其中,1支团队被团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团队,5支团队获批团省委“调研山东”项目。活动期间,学校被团中央、省、市级媒体、网站报道逾200次,12支队伍、20名教师、41名学生获省级表彰。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给海洋生命学院科技协会刘阳同学回信,对该协会在全国发起的“蓝色海岸线”项目予以肯定和鼓励。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机关挂职锻炼、啤酒节就业体验、“健康山东,我们先行”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学校连续第十年派出研究生支教团赴贵州德江、遵义和西藏拉萨开展支教服务工作。支教团认真开展支教工作,积极服务地方发展,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受到当地高度评价。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给予了宣传报道。

    2011年,海大大学生志愿者踊跃报名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积极参加“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未来之星”全国青少年阳光体育节、“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科普活动等重大活动志愿服务工作,赢得广泛赞誉。

4、大学生科技竞赛和创业活动再获佳绩

    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海大获得三等奖3项,获“西安世园会”专项竞赛三等奖2项,获“高校优秀组织奖”。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和“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在第四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中,海大代表队获得团体赛赛区第二名,7名学生进入全国个人网上答题赛前100名,数量居全国参赛高校之首。

    学校被团中央确定为“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被评为“全国十佳KAB创业俱乐部”。

    加强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设立“研究生创新思维养成氛围营造”专项经费,支持研究生参加山东省齐鲁研究生学术论坛,举办以“问海求真·蓝色畅想——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主题的首届研究生学术论坛,为创新型人才培养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

5、奖优树先,弘扬优良校风学风

    举办“海之子讲坛”、“八关山讲堂”、大学生读书节等形式多样的学风建设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研究生学风建设与学术道德教育纳入研究生入学教育和日常培养,建立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长效机制。经认真评选、严格审核,评选出省级优秀学生23人、优秀学生干部11人,省级先进班集体6个,优秀学生标兵8名,3名学生荣获文苑奖学金,210名学生荣获国家奖学金,5263名本科学生获得学校奖学金,共发放奖学金6453295元。185人荣获罗伯托·洛卡奖学金、獐子岛“百佳优秀大学生”奖学金、青岛银行优秀大学生奖学金,奖励金额95万元。水产养殖学2007级学生殷效申当选为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学生,并获“2010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学校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站、校报、网站、“海之子讲坛”等阵地对先进典型进行宣传,弘扬优良校风学风。

6、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完善、机制健全

    坚持“济困助学,扶弱励志”的理念,将资助工作与学生成长紧密结合。以学生为根本,坚持人文关怀、进行动态管理,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过程”认定体系,2011年共认定4481人。以济困为基础,统筹各类奖助资金,确保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受到国家、社会或学校资助,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员化”资助体系。2011年共为6627人申请、发放各类奖助学金及补助1391.1万元;为2456人续放、新贷国家助学贷款1687万元;设置“四助”岗位1601个,发放工资274万元;组织上岗研究生助管156人、研究生助教534人,设立临时助管岗位45个,发放研究生岗位工资和困难补助约64.3万元。以学生成长为目标,深入进行励志教育、诚信教育、“知恩、知责、知足”教育,探索资助立项申报模式,使学生在获得资助的同时,完成相关的科研、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项目,建立了“全方位”教育培养体系。报送的《构建“三全”体系,创新学生资助育人工作》获得“全国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专项论文”三等奖。

7、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学校通过举办讲座、沙龙、团体辅导、面对面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途径,对不同层面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心理健康教育。认真组织心理危机排查,开展心理健康测评,举办研究生专题心理讲座,组织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研,帮助学生正确处理感情问题、释放压力、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积极组织“5.25心理健康活动节”,指导“阳光使者团”开展朋辈教育、举办“第二届视觉心理晚会” 等。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阳光使者团荣获“2011山东省高校十佳大学生心理社团”称号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荣获“2011山东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优秀组织奖”。

8、优化国防生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学校加强与海军驻校选培办等军事部门的密切配合,以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为核心,逐步形成“专业教育与军事教育相渗透、一般教育与特色教育相结合”的国防生培养思路,完成《国防生人才培养方案与管理模式探究》研究课题,为六个学院十三个专业国防生量身制定本科阶段学习、训练和管理计划,优化国防生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国防生第一任职能力。圆满完成由国防生独立承担的2011级本科生军训任务,军训过程中引入模拟轻武器射击训练、真人CS模拟战术训练、多种场景下的紧急拉动等训练内容,提高新生军事技能,锻炼团队意识。2011年在海军政治部组织开展的评选活动中,汤洋同学荣获海军“十佳国防生”称号,高金鹏等13名学生荣获海军“优秀国防生”称号。

9、完善职业发展教育体系,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能力   

    学校通过建立“1+3+X”的职业发展教育通识课程体系,逐步推进有专业特色的院系职业发展教育运行模式,开展“一对一”个性化职业指导,基本实现职业指导教育广覆盖;通过举办各类校园供需见面会、网络招聘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进一步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通过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引导和扶持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入住孵化基地,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积极宣传、典型引领、表彰奖励、政策扶持等方式,进一步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应征入伍”、“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国家计划,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在全校共同努力下,截止到12月31日,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14%。

10、辅导员队伍内涵建设不断加强

    学校加大培养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开办第三期“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全校累计有70余名辅导员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组织开展团体辅导培训、素质拓展训练,提高辅导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组织“我的大学”辅导员讲坛、丰富辅导员博客、开办“辅导员沙龙”、汇编《中国海洋大学兼职辅导员工作案例和优秀博文集锦》;鼓励辅导员结合工作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确立辅导员专项研究课题14项,成功申报教育部思政课题1项、山东省思政课题2项;汇编出版工作论文集《中国海洋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在“2010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中,海大辅导员陈文收获入围奖。教育部简报以《中国海洋大学发挥学生党员优势 着力建设高素质兼职辅导员队伍》为题,宣传推广海大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经验。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刘莅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