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秋季学期本科学生选课情况分析

作者:本站通讯员来源:教务处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1-11-16 字号:

    编者按:2011年是学校实行春、夏、秋三学期制度的第一年,学校要求各教学单位在长学期和短学期的课程安排上要科学、灵活,这样的课程设置虽然增加了课程编排的时间自由度,提高了课程开设率,但同时也对学校排课、学生选课带来一些新的困难,诸如跨学期课程连排、学生选课时间交叉可能性增多、教室使用时间块交叉增多等问题相对集中,而现行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对此却难以准确判断。针对以上情况,教务处本着夏季学期和秋季学期课程同时编排、错时选课的原则,在课程安排上多措并举,合理调整学生的选课时间,并适当增加选课轮次,及时对学生选课集散不均的课程进行调整,切实提高课程中选率,顺利完成了秋季学期本科学生的选课工作。以下是教务处对本次选课情况的总结分析。


    2011年秋季学期本科学生选课自6月28日开始,历经初选、复选和补选三个阶段日前已全部结束。本学期全校共开课2389门次(含网络课程),参加选课学生人数15274人,课程选中总量为130889门次,学生提交申请并成功中选的课程数量比率达到了95.0%,学生人均中选8.7门次,人均中选学分约为22.0分。表1为分年级学生选课总门次、总学分、选课人数和人均选中学分数的统计信息表。 

表1    各年级学生的选课中选学分统计数据
年级
总门次
总学分
选课人数
人均学分数
2008
20614
48136.5
3801
12.7
2009
38946
94063
3766
25.0
2010
37518
96223
3796
25.3
2011
33589
94146.5
3822
24.6
其它年级
222
669
89
7.5
合计
130889
333238
15274
21.8


    针对学校排课和学生选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教务处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 科学调整课程中选规则,取消选课“提交时间”优先的规定。

    在学校以往课程中选条件中,学生选修专业课程按“优选年级”、 “重修”、 “权重分”、“提交时间”的优先顺次确定中选名单;通识类课程按照“重修”、 “权重分”、“提交时间”的优先顺次确定中选名单。 “提交时间”即学生网上提交申请的先后顺序作为一个优选条件,往往会造成大量同学选课时间靠前集中,致使选课系统网络服务器的压力较大,有时超高的访问量使服务器超负荷运行,系统响应速度变慢,甚至影响系统登录,造成系统崩溃的情形。考虑到实际处理选课数据时“选课时间”的优选条件起效的机会非常小,为更科学的安排选课轮次,在本次选课过程中调整取消了 “提交时间”这一优先条件,即专业课程选课在“优选年级”、“重修”、“权重分”相同的情况下不再按学生选课的先后顺序排序,而是随机选取学生予以中选处理,通识类课程也依此处理。事实证明,本次选课期间教务信息管理系统运行平稳,选课每阶段的初期学生选课瞬时在线率明显降低。根据选课微博反馈的信息,此项改变得到了大部分同学的肯定。

    二、 利用互联网技术,完善学生特殊申请的网上处理办法。

    依托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优势,教务处在2008年开发完成了特殊选课网上申请功能,该功能允许选课存在失误的同学通过选课系统提交电子版选课申请,再由负责老师在网上进行一对一的回复处理。该功能不受办公时间、选课地点限制,学生申请数据直接与选课数据对接。因学生可进行网上申请的课程均是选课系统自动初判后符合选课条件的课程,工作人员处理时不用再次判断时间冲突和选课总学分限制等条件,从而可有效降低教务处处理书面申请的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011年秋季学期补选结束后的选课申请主要以网上申请为主,原则上不接受学生的书面选课申请。本学期的网上选课申请,学校在“不超过教室容量”、“上课人数不超过开课单位限制”、“适当照顾高年级学生转专业需求”的前提下,对大部分课程均做了“同意”处理。2011年秋季学期网上选课阶段,学生共提交有效申请6712条,其中4231条申请得到了批准,批准率达到63.0%,明显高于书面申请的批准率。尽管如此,本学期仍有很多同学依然习惯于提交书面申请,这给后期处理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学校将在以后的选课工作中逐步引导选课存在失误的学生通过网络申请特殊选课,逐步取消书面申请。

    三、 重点关注特殊群体学生的选课需求,适时进行个性化选课指导。

    随着学校国内、外合作交流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我校在其他高校交流培养的学生逐年增加,各类交流学生的培养方案个性化突出,且在校际学分互认阶段存在课程认证的困难,此类学生的选课信息需要多次反复确认。近年来,学校除中法班、中美阿拉巴马合作项目班、台湾海洋大学交流生、台湾义守大学交流生等中外合作项目外,山东大学交流生、北京科技大学交流生、厦门大学交流生、海洋生命基地班、保密学院班、信息实验班、国际教育学院学生等特殊群体越来越多,交流方式和学分认定的原则均不尽相同。每学期选课期间,这些特殊群体学生的选课需求通常比较个性化,难以在限定的时间段内完成。

    除此之外,部分课程重修率过高导致一些高年级学生需重修多门课程时易造成选课冲突;转专业、双专业和辅修学习需求的学生呈明显增多态势;返校重考学生、休学后复学的学生等特殊个体对课程的选择要求各异。针对各个特殊群体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务处竭力增加教学资源,除部分拟转专业到热门专业的学生外,都尽最大努力满足了这些学生的个体选课需求。

    四、 减少新生选课环节,对部分课程做预选置课处理,保证新生中选率。

    考虑到新生入校后第一学期选修课程相对集中的特点,为利于新生入校后的班级管理,学校在2011级新生入学前为其预置部分以录取专业为单位集中授课的课程,预置课程包括高等数学课程、思想道德修养等政治类课程及部分专业课程。选课统计数据显示,本学期新生选课平均学分较为理想,达到24.3分,高于往年选课平均学分数。2011级新生中,平均选课学分最多的是数学科学学院,为29.1分;另外,海洋环境学院等个别院系为新生开设的专业课太少,该院新生选课总学分则相对较少,生均22.0学分。

 

    从2003年秋季学期开始,学校实施“有限条件下的自主选课制”,多年来学校在实行特色学分制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排课、选课及学业及毕业专业识别方法,并采取措施提高各类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在确保同学们正常学业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为适应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从2011年开始,学校全面实施每学年“两长一短”三学期制度,2011年秋季学期是学校全面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后第一个长学时学期,课程开班数小幅提高,学生选课日趋理性。根据排课、选课数据,结合学生反馈的选课信息分析,本学期的选课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 通识必修课课程容量趋于合理,选课人数不均匀现象仍然突出

    在各教学单位的共同努力下,2011年秋季学期学校公共基础课的平均选课人数比以往学期略有减少,但仍有部分课程平均选课人数较多,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平均每班达到132人。另一方面,有些课程的安排时间与拟选该课程同学其他必选课程时间冲突,造成部分课程选课人数过少,以致部分课程选课最大人数与最小人数相差数倍,如微积分类课程最多选课人数158人,最少选课人数31人。

    随着2011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部分公共基础课程周学时数较以往有所增加,高等数学类、数学物理方法等课程均为每周5-6个学时、“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周学时由2个学时增加为3个学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周学时由3个学时增加为4个学时。这些课程周学时的增多,增加了每周单门课程的开出次数,加大了学生选课冲突的机率,为避免课程冲突,学生选课时课程容量不均匀现象愈发突出。与此同时,部分公共基础课程的开课量仍显不足,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和高等数学类课程等,班级平均人数与学校要求班级规模相比相差较大。表2为部分公共基础课程的学校要求班级规模、实际平均选课人数、最大人数和最小人数的统计信息。 

表2    部分主要公共基础课的选课人数
课程名
学校要求班级规模
实际平均
选课人数
最大人数
最小人数
大学物理Ⅰ2
80
82
130
48
大学物理Ⅱ2
80
80
99
28
大学物理Ⅲ2
80
82
106
5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
80
111
125
101
概率统计
80
90
113
42
高等数学Ⅰ1
80
111
137
90
高等数学Ⅱ-1
80
113
156
85
高等数学Ⅲ-1
80
117
187
84
微积分Ⅰ
80
90
158
31
大学数学
80
115
132
97
军事科学概论
100
95
105
7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25
132
178
11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5
115
132
89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125
116
147
6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25
121
127
104
无机及分析化学
80
61
114
8
新大学英语1
40
44
67
19
新大学英语3
40
38
57
19
计算机基础类课程
80
理论课120左右,实践课60人左右
 
    二、 通识课开课数量仍显不足,高年级学生选课需求强烈

    2011年秋季学期全校共开设通识限选课130门次(含10门次超星尔雅网络通识课程),合计选课11718人次,人均选课0.76门次,整体上低年级学生中选通识课的比率低于高年级。近几年来,教务处竭力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加强通识课的建设,增加课程数量及每门课程的限选人数,但通识课需求缺口仍然较大。
2011年秋季学期,学校新引进10门次超星尔雅网络通识课程作为我校通识教育层面课程,每门课程限选150人次。为缓解高年级学生选修通识课的压力,本次网络课程优先对2008级、2009级高年级同学开放,选课结束后每门课程均一次性选满。

    三、 涉及选修第二专业的学生选课问题十分突出

    1. 低年级转专业学生意愿强烈,学生拟转入专业多集中在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自动化、海洋科学、金融学、会计学等热门专业,造成这些专业的专业类基础课程资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部分低年级学生为了实现转专业目的,大量选热门专业的高年级课程,因缺少专业基础课程知识,造成学生修读困难,影响到正常的学习进度,甚至有个别同学因学业困难而退学。

    2. 几年来,教务处一直坚持新生入校时进行全面的学业教育,其中部分内容重点介绍转专业、双专业、辅修等学业制度的实施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选课困难。但2011级部分新生对学校双专业、辅修专业、转专业制度仍认知不足,对选修第二专业的课程过于乐观,以至于盲目选课现象依然较多。

    3. 拟转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因所需学习的拟转入专业的需要补修的专业类课程较多,再加上拟转入专业比较热门,专业课程选中难度很高,而这些同学低年级时又放弃了选修原专业的课程,导致此类学生一时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对于这些学生,学校虽根据其已取得学分适当调整了选课政策,但由于学生需求过于集中,因而仍然难以完全满足此类同学的所有需求。

    4. 个别转专业成功的高年级学生学习计划较为混乱。为避开选课压力,低年级时选修了高年级课程,高年级时再补修低年级课程,课程学习的时间前后倒置,基础知识不牢固,专业知识连贯性差,陷入了一种为修读学分而囫囵吞枣的挣扎状态。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选课中出现的问题,一方面,学校将继续努力扩大课程资源,进一步完善转换院系学习的相关制度,另一方面需要各院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同时也希望同学们科学理智地制订学业规划。

    四、 高年级重修学生因时间冲突而无法选中课程的情况较为突出

    按学校有关管理规定,学生上课时间冲突不允许选课。本学期部分高年级学生,尤其是2008级毕业生因重修必修类课程、转专业后修读低年级课程等原因造成上课时间冲突选课的现象较为突出。据统计,学期伊始多达150余人申请时间冲突选课。考虑到学生所申请选修课程多是以学年为开课周期的课程,如若本学期未能选中,将直接影响到该生的正常环节,为此教务处专门研究解决措施,确定对2008级毕业生有一门时间冲突课程的学生,允许其本人就时间冲突且重修的课程提出选修申请,在征得任课教师允许的前提下,同意其修课要求。

    五、 中法班等特殊班级选课问题较为突出

    近年来,中法班、中美班、信息实验班、生命基地班、国际交流学生逐渐增多,为推动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校对这些学生在跨专业选课方面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但由于培养方案未能适时调整、学分互认个体差别较大等原因,这些学生每学期的选课会反复多次,除给教务处增加较多额外工作量外也使得有关课程的中选名单频繁变化,影响到教师正常组织课堂教学。在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如何规范管理这些特殊群体并加强学习过程的有效监管和引导,尚需要相关部门和教学单位深入研究。

    六、 少数民族学生选课和学习困难,选课计划性不明确

    近年来,学校招收的藏族班、新疆班学生因基础薄弱,不能完全按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要求开展学习,高等微积分类、大学英语类课程修读均难以达到课程考核要求,导致多次重修,占用了大量教学资源。鉴于此,学校允许少数民族班学生通过选修通识课等课程代替部分公共基础类课程,结果使得本已资源紧张的通识课的选课压力进一步加大。

    七、 音乐表演、运动训练等专业学生重修选课现象相对突出

    音乐表演、运动训练专业和少数民族班学生因基础知识相对较差,重修选课现象突出。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春季学期仅2008级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人均选中大学英语类课程就高达5.9门,远远超过教学计划中的规定学分,但仍有部分学生未能通过考核取得相应学分。

 
    与以往相比,2011年秋季学期本科课程编排结构进一步优化,选课流程日臻合理,课程中选率继续提高。学校现行教学资源调度体系能切实保障学生修读高考录取专业的学业需要,但是,选课过程所表现出来的课程供需之间的矛盾相当严重,尤其是转专业、双专业、辅修专业和高年级学生重修选课问题十分突出。如何更加合理地调配教学资源,不断完善选课相关制度,进一步缓解课程供需之间的矛盾,尽最大可能地满足同学们理性学习需求,将是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学校在学生学业指导及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