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瑟秋风冷冷吹动枝桠,窗外的英桐渐渐枯黄,秋雨阵阵洒落,打湿谁随风飘扬的衣裳。我们竖起衣领缓步落叶之上,听它们抱怨一般“吱吱”作响。秋天如期来到,而属于鱼山学生的资源不足问题却没有随天气更替而有丝毫变化。无处上自习,无处开班会,无法忍受水压,我们何处话“凄凉”。
吵,非我想
“我不祈求住在崂山那样有阳台的宿舍楼,但至少给我一个可以安静学习的地方,不要像现在这样,自习上了一半还要被赶回宿舍。”“行了吧,要不是被赶回来,你也见不到你随风舞动的衣服。”三号楼前,两个背着书包的女生正在捡拾她们随风刮落的衣服,言语中,无奈之情清晰明朗。
鱼山校区新教学楼(以下简称新教)是鱼山同学除图书馆外学习的最好选择。自习室,总该是被冠以安静、自由、学术气息之类的定语,可是我们的新教却常常飘来主持人“清晰”的开场白,“嘹亮”的歌声以及观众“热烈”的掌声。“我在写高数作业,那边在对唱情歌,真是纠结”“有时候,每个楼层都有办活动的,实在是学不进去”……记者和几位同学交流虽短,却也不难感受到他们对办活动占用教室的些许愤慨。
占,非我愿
记者去新教拍照时,采访到正在学习的王天翮(生物科学2010级),他提到“到处都写的有会,还让人去哪里学习,更有甚者,也没有在黑板上写什么,一群人冲进来直接开会,我们只能在热烈的讨论声中默默离开。”此外他还提到,新教上自习相对方便,图书馆的人一般占不到位置;而寝室的氛围也不适合学习。
采访中,记者发现大多数同学都对新教现状有所不满,一楼、二楼“有会”的字样随处可见,“拒会”的无声抗议亦比比皆是。同学们渴望一个安静的教室来学习,这个要求似乎是那样的理所当然。
人满为患与冷冷清清
“其实,我们也有很多的无可奈何”,刚在新教开完会准备学习的宋雨(食品科学与工程2010级)谈到,“占用教室开会的人也是有苦衷的,有些会确实可以在会议室开,比如学生会的例会,可是会议室的条件毕竟有限,有时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去,只能在新教进行。”
经常看到社团在华夏银行门前的路灯下开会,微黄的光亮伴着“华夏银行”牌子的点点荧光,他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讨论社团的活动和方向。“其实大家都不容易”,采访中一位女生表示。
争,非我意
学习的环境令人堪忧,反观我们的生活环境,又是一个怎样的情况。
早上,5号楼二楼水房人满为患,嘈杂声不堪入耳,睡眼惺忪的男生们拥挤着洗漱。反观四、五楼水房却冷冷清清,几乎是空无一人。缘何?只能感谢宿舍水压太“给力”。
“气味实在是受不了,我们呆在宿舍里时味道还是很大,有时因为这个晚上都睡不着。”“楼上的厕所没法用,只能去下面,不方便不说,人太多了呀。”“有的时候正洗着脸呢,就突然没水了,脸上还有泡沫,就只能再跑到下面。” “开学基本上就这样也不知道和谁去反映。”517宿舍的男生们都对宿舍楼的水压问题颇有微词。“我们在三楼有时候水压都上不来,更别说他们五楼的了。”3号楼的女生也对此事表示些许不满。
水房的水压看似问题不大,却一直困扰着同学们的生活。“现在还好一点,前一阵5号楼下水房不供应热水,宿舍自来水也不给力,真不知道是不是故意整我们。”新生刚刚入校,生活上原本就有诸多不适应,而设备问题又给大家的生活造成了更多不便,无异于雪上加霜。
理解,最可贵
一些客观的问题无法避免,但人为的因素却还应由我们自己来解决。图书馆里常常是人去书仍留,一本书在那里一天却始终等不回它的主人,这般的资源利用,实属浪费,还有的同学习惯占用两个人的位置来搁置自己的书包,而且此类情况在新教也时有发生,如此,值得深思。
人去书留
对于不足之资源,大多数同学表示无奈或是愤慨,但也有一部分的同学表示理解。记者在8:25走入新教某教室,只有一个女生伏案学习,黑板上清晰的写着“今晚8:30有会”。“看到黑板上的字我也觉得无奈,但是想想其实社团占用教室开会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我想他们开会一般都不会那么准时,我还可以在这里学一会。还有,就算他们进来开会我也不会离开,因为他们说的都和我无关,并不会影响我。”在读研究生苏子然(生物工程2011级)很淡然的和记者谈到。当记者走出教室时,空荡荡的教室还是只有她一人,低头写着什么。
也有一些社团为了顾及更多人的利益,将“不占用新教开会”作为社团的一个原则,于是在路灯下开会人总是不绝如缕。
水房里,大家都知道自来水的时有时无,于是就有女生在洗头或是洗衣服的时候多拿一个盆来储水,以备不时之需。与其无谓的抱怨,不如在生活中多动一些小心思。
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是却可以改变自己;我们无法改变左右天气,但是可以改变心情。资源不足令人堪忧,但我们却可以尽可能的去理解和适应。
不愿在这个季节继续为资源不足而幽怨,不想在忙碌的生活中继续着对生活不满。
落叶纷飞的季节里,我们踩着落叶走在路上。收起无济于事的抱怨,面对我们该面对的现状;收起属于秋天的伤感悲怀,给既定的季节交替一个惯常的微笑。
文/图:曲晓芸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