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要闻

第二届“科学·人文·未来”论坛在中国海洋大学成功举办

作者:李华昌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11-10-23

字体:

    本站讯 “科学·人文·未来”论坛于2004年10月创立于中国海洋大学,同期成功举办了首届活动,在学界引起强烈反响。作为我国科学界与文学界两大领域的高峰论坛,该论坛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加强文理学科融通和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品牌性活动之一。2011年10月22日-23日,在八十七周年校庆来临之际,中国海洋大学隆重举办第二届“科学·人文·未来”论坛。

    本届论坛以“关注海洋,面向世界”为主题。著名作家、国家文化部原部长、中国海洋大学顾问、教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王蒙先生和著名海洋药物学家、中国海洋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教授担任论坛主席。十余位国内著名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云集海大,共同讨论海洋、国家和人类的未来。论坛包括开幕式、闭幕式和四个单元。四个单元的内容分别是:生命之本——讨论海洋与人类生存;艺术之源——讨论海洋与文学艺术;强国之路——讨论海洋与国家振兴;和平之舟——讨论海洋与世界和谐发展。与会专家、学者面对三千余名现场师生和嘉宾,同时通过网络直播,发表演讲并与观众展开互动。论坛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青岛市副市长王广正、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于志刚、管华诗院士在开幕式上致辞。王广正指出,海洋是人类发展的新空间,是世界各国合作与竞争的新前沿。本届论坛邀请国内高端海洋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共同研讨海洋与人类的未来,必将有力地推动海洋自然科学与海洋人文科学的融合,必将有力地推动海洋知识和海洋文化的传播,促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海洋,更加深刻地理解海洋对人类的意义,更加自觉地肩负起兴海强国的战略使命。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积极为青岛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希望全体同学们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和文学家的优秀品质,满怀热情、持之以恒地投身于国家的海洋事业,投身于蓝色经济区建设;希望海洋大学继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的海洋人才,更好地服务和引领国家海洋教育事业的发展。

    于志刚在致辞中说,中国海洋大学依海而建、因海而兴,以培养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特殊使命,海大人对于海洋有着特殊的感情。海洋是生命之本,也是艺术之源,这里有科学探索,也有人文情怀。他指出,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兴国、文化强国的重大命题,提出了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本届论坛可谓恰逢其时,意义深远。论坛的举行,将推动科学与人文的交流互动、融会贯通,为创新发展大学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为繁荣发展我国的科学和文化事业贡献力量,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奉献智慧。

    管华诗院士在致辞中对论坛主题“关注海洋,面向世界”作了阐释。他说,之所以要关注海洋,是因为人类与海洋和谐相处的问题迫在眉睫,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时代大命题;之所以要面向世界,是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上也只有一个连通世界的海洋,任何破坏和污染都不是局部的事情,任何保护都具有全局的意义。如何让人类在发展的道路上不再使海洋受到损害,是所有海洋人和所有思想者需要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既科学又人文,既感性又理性。期待通过本届论坛,碰撞出更多思想智慧的火花,唤起人们热爱海洋、探索海洋,与海洋和谐相处的深厚情感。

    王蒙先生在闭幕式上作了总结发言。他说,本次论坛是一次海洋知识的教育,更是一次海洋意识的启蒙。海洋意识,既有包容的意识,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有开拓的意识和冒险的意识。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应对挑战、强化自己的同时,还要有一种和平共赢的精神。海洋意识的觉醒,是整个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精神前景。他说,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教授、管华诗院士都特别强调科学与人文的结合,特别注重人文的引领作用。王蒙先生认为,人文也不能离开科学,离开了科学的发展观,人文激情也可能走进“死胡同”。本次论坛的举办为普及海洋科学知识、增强海洋意识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国家早日成为一个海洋强国,同时本着和平、共赢的原则,使海洋成为一个和平的、文明的海洋。

    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出席论坛并作报告。党委副书记、论坛组委会执行主席李耀臻代表学校向与会代表和嘉宾赠送了纪念品。学校党政领导于宜法、李华军,校长助理、党委办公室主任、校长办公室主任陈锐,有关部门、学院负责人,及广大教师、学生参加了论坛。

文:李华昌  图:刘邦华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