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5日至4月17日,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前夕,由团中央学校部、四川省重建办、团四川省委、四川省教育厅联合主办,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承办的“走进美好新家园——全国百所高校学生四川地震灾区行活动”在四川省地震灾区举行。来自全国109所高校的125名校媒记者参与了此次活动。学生记者组成三个分团分别深入汶川、北川、青川三个重震灾区进行采访报道,以大量生动、鲜活的视频、图片和文字材料记录下地震灾区三年来的变化,切身体会灾后重建的伟大奇迹和四川人民的感恩情怀。
中国海洋大学校学生会副主席吕盟和视频海大记者团栏目部部长韩腾飞分别赴北川和汶川进行采访报道。
我们用镜头真实地捕捉到了地震残留下的伤痛以及震后经济民生全面复苏的蓬勃景象。每一抹温暖的笑容,每一个坚定的眼神都在告诉我们,没有走不出的伤痛。一个崭新的四川已然伸开双臂拥抱和感谢所有曾帮助过她的同胞。
4月15日,北川旧城,大家也许都听过《生死不离》——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站在废墟前,想起这首歌,真的很震撼。地震面前,钢筋水泥都变得那么脆弱,更何况是血肉之躯。
北川县公安局门前陈列着地震当天英勇牺牲的公安干警的照片,他们无愧于自己的名字——人民公安。
北川旧城里立着肃穆的悼念碑。
桃花仍在,斯人已去。“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这一首《葬花吟》,写在这里,也许自有一番苦涩伤怀。人们自发的在废墟前献上花朵,寄托哀思。
北川擂鼓八一中学,鲜红的国旗飘扬在四月的春风里。
北川擂鼓八一中学,崭新的教具和文具。你是否已经听到了他们朗朗的读书声?
北川擂鼓八一中学,新校址里处处挂着这样的字牌,它为我们讲述着——梦想。
同学们显然已经习惯了来访,友好的从教室里探出头跟我们打招呼。
北川新城少年儿童活动中心---那么专注的眼神,那么犀利的姿势,不知是否会成为下一位世界冠军。
学校从绵阳市请来专业的老师,与同学们共度课余时光。
新教育,新设施——教师办公室里,一个学生正在问老师:“南半球的水会不会流下来?”
孩子们的心愿墙——心愿墙前,我们听到了他们的声音。三年以来,也许还一直没有走出地震伤痛的是我们,而不是他们。
北川县吉娜羌寨,由震前的农耕为主转为休闲度假为特色,羌族妇女在制作精美羌族服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这是北川贝林电子厂的工人在专心生产的场景。震后的北川百废待兴,而这也给当地重塑产业格局的机会。我们期待重新站立起来的北川能把握机遇,迎来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在废墟的掩映下,春花在讲述着生命的坚强。
还有太多的瞬间值得我们铭记。也许地震的伤痛还会偶尔刺痛我们的心,但当你看见灾区的新面貌时,会不会也被眼前的繁荣景象所震撼?没有跨不过的坎,四川人民正用一种感恩和乐观的心态接待每一位曾经伸出援手的同胞们。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将继续创造新的奇迹。
文:韩腾飞 图:吕盟
http://222.195.158.236/oucvideo/viplaysd_sywDbnAuAuMMhAMMMuXmQ.html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