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他并没有放弃,立刻询问和他一起上自习的同学,没有一个人看见他的钱包。无奈的他只好在人流量密集的地方张贴了寻物启事:本人近日不慎将一棕色皮质钱包丢失,内有身份证、中行银行卡一张、农行银行卡一张…… “就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估计找回来的几率也不太大。”许学伟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无奈,但这也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丢了,还能找回来吗
像许学伟一样丢过东西的人不在少数,而且丢的东西可谓五花八门,小到智能卡、文具盒,大到手机、笔记本电脑。尽管丢的东西不尽相同,但东西丢失后失主都有着种相同的情绪——焦急。机电工程系2010级陈韶林发现自己钱包不见后,立即在论坛发上帖求助,得到同学的支招后,又赶忙制作寻物启事并在教学楼、宿舍区、超市等人流密集处张贴。
到底有多少人因丢失物品而陷入苦恼,学生本身是否拥有应对该类问题的妙招?为了解物品丢失现象的普遍性及学生个人对其看法,记者以问卷形式做了调查。
尽管寻物启事随处可见,但在50人参与的问卷调查中,约60%的人认为张贴寻物启事的作用不大。陈韶林也持有相同看法,“可能没什么作用,但实在是没办法了。”
“拾金不昧者越来越少了。”不少丢过东西的人对记者说。一名同学在调查问卷中更是激愤地写道:“雷锋已死,再无好人。”智能卡充值点的
失物招领处——不是最重要的
“我们可以帮忙代办,每一样物品我们都会登记,而且会在核实失主身份后再归还给给他。”
根据上述问卷调查的显示,超过98%的人赞同设立失物招领处。但
去失物招领处寻找物品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提高自身意识,形成良好习惯,从学生自身这个“源头”防范才为上策。“丢东西和个人习惯有很大关系,有的人一学期丢好多,有的人从来没丢过。”网络中心
1.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随意存放物品。
2.重要物件不随身携带,比如身份证、学生证、银行卡等。
3.出门不装太多现金,满足日常支出即可。如果外出购物,安全起见,银行卡和钱最好分开装。
4.在钱包或书包里写上自己的联系方式,方便别人捡到东西送还给你。
5.智能卡、银行卡等卡类,在卡背面的持卡人签名处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能让捡到卡的同学在第一时间联系到你。
校园安保,你在哪里?
“我做这份工作已经两年了,发现了一些学生丢物品的小规律。”秦老师热心地告诉记者,“球场有段时间丢东西的情况很严重,自从学校安排了执勤的保安人员,‘消失’的东西明显减少。”
在问卷调查“您对学校安保工作有何意见”一项中,许多同学表示希望学校安保部门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管理、施行夜间巡逻,加大监控力度。据了解,从空间上看,北区的物品丢失案发率较大,尤其集中在2号楼、3号楼和4号楼,南区相对较少;从时间上看,在新生入学和学期末时案发率增加。主要原因也正如同学们反映,新生入学时出入宿舍楼人员复杂,内外人员身份辨认难,为不法分子提供了作案机会。
“加大巡逻力度和密度,白天我们会在同学们上学之后在宿舍区巡逻;重点易发案点我们会加强监控,发挥监视器的作用;针对外来人员,我们一直都在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登记制度。” 学校保卫处庄处长对记者介绍了学校采取的相关措施。细心的同学也会发现,许多宿舍楼门口,都张贴了提醒同学们注意个人财产安全的友情提示。
和谐校园 你我共同维护
一份贴在七区的寻物启事曾引来极大关注,甚至在人人网上被争相分享:“我调了监控录像已经知道你是谁了,你不仅拿走了我的东西,还拿走了我的吃的,而且我还知道你是个女生。”启事上的激烈言辞以及该女生的做法引起关注,或许路过的你只是一笑了之,但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警钟的敲响——要保管好自己的物品,不要让他人有可乘之机。无论是自己的一时贪念,还是自己的迷糊大意,“拿”走别人的东西的人,终究会受到惩罚,只为“蝇头小利”强忍内心的忐忑和不安,又怎是明智之举?
而在一份份寻物启事的中间,有时也会有一两张并不显眼的失物招领,这是捡到失物的同学真心的等待,是他们对自己良心最好的解读。正是因为这些同学,失主才能感受到失而复得的快乐。经过两天苦苦的等待,陈韶林的钱包终于被好心人送还回来。“心里非常高兴,很激动。”陈韶林对记者说。一份留意、一个善举,省去了他补办身份证、银行卡的“不堪痛苦”,也让他收获了冬日里一份动人的温暖。
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力量。“我们能做些什么”是一个不可遗忘的话题,把不小心提错的暖壶放回原处、将捡到的东西送到失物招领处、向粗心大意的同学提个醒等等,这些举动看起来简单细微,但却能让一颗悬着的心平复下来,能让满心的焦急化作无尽的感激,能让清冷的空气中充满友爱的温情。
正如我们不能依靠失物招领处去找到我们丢失的东西一样,我们也不能完全依赖于校园安保带给我们的屏障。身为海大的一份子,整个校园都是我们的家。你的一份监督、他的一次帮助、我的一个提醒,在让我们周围环境变得越来越安全的同时,也把你我间的距离悄悄拉近,收获一份意外的惊喜与感动。
记者:侯凯 焦舒曼 摄影:侯凯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