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东:我看中国文学

作者:王千里 肖…来源:本站原创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0-10-24 字号:

孔庆东接受本站记者采访

 

“立志幽默的人,往往容易成为别人幽默的对象。所以我要立志严肃,非常‘幽默’的严肃。”

——摘自孔庆东《我不幽默》 

 

1022日下午,一场主题为中华文明之光的精彩讲座过后,著名学者、北大教授孔庆东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同记者分享了他对于现代文学现状的思考。

我担负的是替大家读书的任务

    浏览孔庆东的博客,不难发现他经常会在博文中提到最近几天看了什么书,哪篇文章怎么样,甚至还不忘在博文最后提几个思考题。作为一名研究现代文学的学者,孔庆东为何会说出这样的话?孔庆东在他的讲座内容中已经多次提到:中华文明是有危机的,尤其是现代文学,已经到了一个十分危急的境地。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每天都在落伍的时代里,人们关注更多的是时效性很强的新闻,对于没有明显实用价值的文学作品,自然是打入冷宫。但在孔庆东看来,“文学语文修养是一个人的根本,学好了,干什么都摧枯拉朽。一个人只有通过不断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断练笔,才能提高自己的语文文学修养”。而“语文是一切,覆盖一切,穿透一切。语文训练的是人对一切文明符号的理解力和创新力……必须以对待整个人生的态度来对待语文”。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刊物在今天这个社会已经被边缘化,“除了那些搞研究的学者,有谁还天天看《花城》、《十月》、《收获》、《人民文学》?”孔庆东的反问中不免夹杂着一种忧思,“这个时代本来好的作品就不多,大家还都不看,我只好在我的博客中稍加概括点评,其实是担负着替大家读书的任务。”

六七十年代的工人读黑格尔

    孔庆东在博客中描述过令人向往的六七十年代:工人们都在读黑格尔,讨论各种哲学问题,他们当中一部分后来通过高考成为了大学教授。而八十年代,“并不讲‘和谐’二字,却是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学生们都在关心着整个国家的未来和命运。“真正做到了‘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他们读书有着双重目的,既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同时他们也觉得自己过的好国家过得好是一致的。这样的观念才是学生应该有的:即为了实现自我,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命运绑定在一起。”

    但是,在这个网络文化,快餐文化横行的时代,节奏之快,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老百姓觉得文学跟自己已经没有关系了,只读新闻,文学的发展与否于己已是无关痛痒。孔子说过:“学而优则仕。”“这句话的意思现在已经被大家曲解了,读书学习已经沦为踏上仕途的工具。但孔子的原意是要让学习好的人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来。”即使看清了现如今为权势而学习的社会大背景,孔庆东还是表示:“中国所有的一切都要耐得住性子,一切都得慢慢来,我是从事教育的,我会从教育入手,从文化的角度去尽量改变这种状况。当然这也需要政府和老百姓都能行动起来。”

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

    文章合而为时而著,在孔庆东看来,好的文学作品必定是反映社会现实的。“只是吟咏个人一点小小的感情或者恩怨一定是没有前途,如‘我家的小猫咪又感冒了’之流,这样的作品永远不会被历史记住,只有那些映照社会现实的,承载着一个严肃的社会责任的作品,才是老百姓和这个社会真正需要的。”而关于文章的幽默性,他曾在《我不幽默》一文提及:“我自认为最好的文章,并非是那些幽默之作,老舍先生的好像也很幽默,但他的代表作,恰恰是并不幽默的、让人落泪的《骆驼祥子》。”写文章绝对不能是为了幽默而幽默,他希望读者能够透过那些表面的“幽默”去知味,看到文章中的严肃、认真、激愤、忧伤,看到文章的不幽默。

    讲起现在的作品,孔庆东坦然:“虽然现在好作品的比例不大,但我很高兴看到文坛现在涌起了一批年轻的诗人,他们在写直接反映现实生活中血和泪的诗歌,比如《祖国啊,我只想摆个小摊儿》这一类反映打工、小商贩、草民利益的诗歌。”不过这些年轻的作家诗人在创作这些优秀作品处于萌芽状态,受到很大的压迫。压力大了,广大人民无可奈何,就采取一种调侃的貌似不正经的态度来消解压力,包括现在的流传的梨花体,这其实就是一种反抗。“但是现在到了一个该转折的时候了,就像一百年前的状态:黑幕文学,色情文学,各种乱七八糟的文学流派大行其道,在沉闷中等待一次新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

记者:王千里 肖力天    摄影:肖力天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