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

文学经纬 小说漫谈

作者:蔡晗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10-06-25

字体:

 

 625日上午9点,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第二会议室早已挤满听众,他们在等待王蒙、贾平凹、谢有顺、王海等四位著名作家的到来。首次来到青岛的贾平凹先生受聘为中国海洋大学第十位驻校作家,受聘仪式后,四位名家对文学创作及小说读写等热点问题展开漫谈。

 

话题一:新生代作家

 

漫谈会由谢有顺客串主持,他首先提出问题:目前80后、90后作家大量出现,面对这些不同的写作人群和文学环境,几位作家怎样看待?贾平凹用陕西方言开始这次漫谈,“额不会说普通话。”他一开口便让现场观众感到有些惊讶,但这并不影响听众与这位文学家的沟通,他质朴而又不失幽默的谈话,让听众们纷纷用笑声和掌声作为回应。

 

贾平凹首先对年轻作家予以肯定,并认为他们视野开阔、起点高、语感好。就个人的写作经验而言,贾平凹认为“作家应该了解文坛基本情况”。他曾到过上海,北京,看卫慧、棉棉等年轻作家的生活环境,去同性恋酒吧了解情况。贾平凹认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多样,但是写作同做人有着相同的道理,就是关注社会与现实,关注人的本身与精神实质。就像衣服,样式再多还是用来保暖的。

 

 

话题二:文学边缘化现象

 

谢有顺继续发问,他说现在许多文学作品充斥着“自我、个人和欲望”,文学价值在何处,文学边缘化已成为现在广泛讨论的问题。文学是否边缘化,王蒙有自己的看法。王蒙直言网络媒体对文学刊物的冲击越来越大,许多著名的文学刊物现在处境艰难。但是王蒙没有压力,他说“一亿人读你的书不值得骄傲,一千人认真读你的书也不错。”人们的价值观念越来越市场化,单以销量来衡量文学作品的成败,难免有失公允。中国缺少一种对文学有权威,有公信力的评估体系。中国很多所谓的专家都是“孔乙己”的弟兄——骗人骗己。就像美国纽约时报上的文学评论,作为一种评价机构,左右着美国作家的价值观念。

 

针对市场,贾平凹则称自己并不关心发行量,读者不是上帝,自己写的东西好,自然会有市场。而王海则认为,作家在写作时如果合理分析市场需求,则会提高发行量。谢有顺就这个话题总结说,“文学的价值在于,文学不能使人活得更久,但能让人活得更多。因为文学可以让人同李白、王蒙直接对话,可以唤醒人的内心和精神,使人生得以延伸和扩展。”

 

话题三:写好小说的关键要素

   

谢有顺请教贾平凹小说写作的技巧。贾平凹是位小说名家,他将自己的写作心得娓娓道来——写好小说分为三点:人物饱满,细节真实,语言要有还原世界的能力。首先,贾平凹直言,作家在创作人物时并没有考虑到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正如曹雪芹写红楼梦,也许并没有想揭露什么,但是随着人物形象不断饱满,这些人物就有了丰富的时代特色。其次,他认为小说的框架虽然是虚构的,但是细节是真实的,作家在生活中必须注意搜集素材,这样才能使小说读起来真实。最后,语言要有质感,要有还原世界的能力。小说写到会写的人不敢写,不会写的人想去写时,这部小说就成功了。

 

几位名家还对文学写作的语言应用,以及成语的运用等问题进行讨论,他们幽默而又深刻的对谈,让现场听众不断报以热烈的掌声。漫谈会后有许多观众对贾平凹提问,贾平凹一一耐心解答。当被问及自己塑造的最满意角色是哪一个时,贾平凹说,“下一个角色”。

   

文:蔡晗 图:刘邦华

 

 

被四位作家感染的听众们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海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