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2010年6月3日下午,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中心组(扩大)专题学习在崂山校区图书馆第二会议室举行。本次学习邀请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程星教授做题为“大学的国际化与多元文化”的讲座。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于志刚,校长吴德星,党委副书记李耀臻,副校长于宜法、李巍然,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院院校研究所所长赵炬明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刘壮一教授出席。李耀臻主持讲座。
程星教授结合着自己在美国从事高校管理、研究与教学工作的丰富经验,首先从美国的教育体制、模式讲起,详细分析了美国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和人才“进口”的历史根源,并指出“高级”人才是一所大学发展成为国际一流大学的关键因素。随后,程星教授又介绍了美国大学多元化教育的内容,以及多元化教育的目的。他指出,多元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熟悉他们即将进入的社会,帮助学生学习在多元化的职场生存发展的技能。他强调,在校园里营造多元化的模拟社会和职场,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社会的领袖人才。
讲座中,程星教授讲解了美国大学国际教育的内容,并总结了国际教育的目的。他说,国际教育应从政治、经济和大学发展三方面进行考量,并提出“国际合作是提高大学声誉和地位的捷径”。程星教授特别强调,多元化教育和国际教育不仅是在理念方面,在对内、对外事务方面都有区别。二者间还存在着隔离,而隔离的结果会造成“自由教育”培养“全人”的理念与教育者专业分工之间的矛盾,偏离学生这个大学教育的中心等。
在谈及大学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时,程星教授建议大学要加快国际化的步伐。学校不仅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尽快实现全球人才招聘,实现智力、技术的转让与输出,还要努力增加国际学生的比例,营造多元化、国际化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多元化、国际化的视野、知识和技能。
程星教授提出了在多元化的框架内重新组织国际教育的想法。他说,应从结构层面、课程层面和交往层面实现国际教育的重新组织,将国际教育作为多元化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目标的机制体制,培养学生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群体的敏感和理解。他提出,学校的对外关系、国际交往、合作办学等项目不以牺牲本校学生利益为前提。
讲座最后,程星教授抛出一个耐人思考的问题,“未来社会、未来职场,我们的学生准备好了吗?”
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中心组成员,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各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书记,各院(系)院长(主任),全校党政管理干部及部分师生聆听了程星教授的讲座。
文/图:左伟
程星,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4月受香港城市大学聘任,担任分管外事的协理副校长。之前11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担任本科生院(哥伦比亚学院和工程学院)助理院长、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兼职教授、以及哥伦比亚大学教务长办公室负责国际双学位项目的执行主任。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美国大学担任高校管理、研究与教学工作,任职单位包括科罗拉多州政府的社区学院系统办公室、加州大学、纽约市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获哥伦比亚大学国际经济政策与管理硕士、弗吉尼亚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博士。
教学和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的哲学和理念、高等教育管理、教育研究方法论、学生事务研究与评估。中文著作包括《细读美国大学》(商务印书馆,2004 年第一版;2006年增订版;2007年第三版)、《院校研究与美国高校管理》(与周川合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美国院校研究案例》》(与周川合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另外,北京大学出版社将于近期推出其著作《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之道——大学管理决策过程与高等教育研究》。
程星教授在美国大学既有教学经历,也有行政管理经验,对美国大学的运行机制、大学生及研究生培养、大学与政府及家长关系等都进行了深入地观察和研究。他的《细读美国大学》犹如开启了美国大学管理的一扇窗户,使我们窥见了大学管理者的智慧和尴尬、管理政治的奥妙和玄机、不同群体在大学中的利益摩擦、大学的理念与日益商业化的市侩之间的冲突,使人们可以从中认识比较真实的美国大学。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