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王晓毅教授来海大讲解识人用人的智慧

作者:左伟来源:本站原创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09-12-31 字号:

    本站讯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中心组的学习,促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2009年12月30日,海大邀请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晓毅做题为“中华文化的识人用人智慧——《人物志》解读”专题讲座。中国海洋大学党政领导于志刚、吴德星、李耀臻、于宜法、刘贵聚、董双林、张静、李巍然、闫菊、李华军出席。

    王晓毅教授结合着自己的著作《知人者智:〈人物志〉解读》,分上篇人才学集大成之作和下篇人才的分类与管理,将《人物志》一书中所涉及的古代人才管理学方法展开讲解,为现场听众传授了道家学派中有关“识人用人”的千古智慧。

    在上篇中,王晓毅教授首先介绍了《人物志》一书的主要内容。他讲到,《人物志》开创了中国古代人才管理之先河。此书以“黄老之学”为指导思想,吸收了先秦诸子研究成果、三国人才理论新成果,将人才生理素质、气质和才能的差异,以及其适宜担当的职务;体貌、言谈与行为方面鉴别人才、使用人才进行了归纳总结。

    王晓毅教授还详细讲解了《人物志》的理论主题:“主德”与“偏才”的学说。“主德是君主(领导者)之才;偏才是臣民(执行者)之才”。王晓毅教授将构成“主德”与“偏才”的两种结构,即“英雄型”(创业型)人才结构和“中和型”(守成型)人才结构用图表的方式形象、直观的介绍给现场观众,并详细分析了每种类型人才所具备的素质。

    王晓毅教授在下篇中对照着“十二偏才性格表、十二种性格与任职、十二偏才专业才能分类表”讲到,“偏才的性格有突出特点,应安置在与其才能一致的岗位上,发挥性格优势。”他还提到,与“偏才”相对应的“主德”,应指理想的君主,其管理才能为无突出特点。君主的职能是选拔和使用人才,“主德者,聪明平淡,总达众材而不以事自任。是故主道立,则十二材各得其任也。 ……若道不平淡,与一材同好,则一材处权,而众材失任矣。”

    校党政领导听完讲座后对王晓毅教授表示感谢。他们说,王晓毅教授以其渊博的知识、良好的表达、饱满的热情和鲜明的观点为大家上了一堂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教育课。这一课是他多年来沉浸在历史长河中从事研究的积累,也是他对中华文化智慧,特别是识人和用人方面的思考,听后很受教育和启发。

    党委副书记李耀臻主持讲座。党委中心组成员,各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书记,学校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听取了讲座。

附:王晓毅教授简介

    王晓毅,198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副教授,1994年12月破格晋升教授,1996年12月聘任为山东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1999年4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9月调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思想文化研究所,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晓毅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思史,特别是魏晋时期的思想史研究。先后承担的研究课题有“儒释道与魏晋玄学的形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项目)、“魏晋学术思潮研究”(山东大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目前在研的课题有“魏晋玄学与官方儒学”(20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周易与玄学研究”(教育部山东大学“周易与中国古代哲学”基地项目)、“郭象思想研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985”调控项目)。

    著有《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中华书局2003年9月版)、《王弼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中国文化的清流──正始之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嵇康评传》(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等。其中《王弼评传》获第十二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文化的清流——正始之音》获第七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此外在《历史研究》、《哲学研究》等一流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

文/图:左伟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