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基于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战略选择

作者:王树文来源:科学时报2009年11月3日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09-11-11 字号: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资源环境问题包括海洋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妥善应对与解决资源环境的约束,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该问题涉及到对人类生存质量的拷问、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对资源的重新分配和其他生态系统现存秩序的维护。世界各国的共识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本文提出,基于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考虑,目前我国政府政策的战略选择应该是大力发展海洋低碳经济。

海洋低碳经济已成为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

地球表面70%以上被海洋覆盖,海洋又被称为“蓝色国土”,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富的资源。加快海洋资源开发,向海洋要财富,变海洋优势为经济优势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然而,现代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已远远超出了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近几十年来,人类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对海洋日趋严重的污染,使全球范围内的海洋生产力和海洋环境质量出现明显退化。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两个主要因素是陆源污染和海上污染,其中又以陆源污染最为严重。据统计,约80%的海洋污染是由陆源污染造成的,陆上污染通过水流源源不断地将污水、污物排入海洋,使海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2004年世界环境日以“海洋兴亡,匹夫有责”为主题,更反映出国际社会对海洋资源环境现状的担忧。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对现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低碳经济模式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组织的广泛重视。2003年英国政府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希望通过调整能源政策、实现低碳技术创新等具体措施,来实现节能减排,并明确到2050年把英国从根本上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的发展目标,力图引领世界潮流。2007年,日本政府开始倡导建立“低碳社会”,也提出了依靠社会整体创新来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实现富裕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以此提升国家软实力。2008年世界环境日更是提出了“改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的口号。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致辞中说,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是高碳的,以煤炭和石油为能源,造成高碳消耗和高碳排放,其后果是全球变暖和气候灾难。在此起彼伏的警戒和反思中,经济由“高碳”走向“低碳”成为别无选择的选择。英国首席国务大臣,商业、创新与技能国务大臣曼德尔森在2009年9月8日举行的“中英携手——共拓低碳商业解决方案”研讨会上表示,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中显露出巨大商机。2009年9月22日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G20峰会上,使得“低碳经济”的构想更加明朗,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道路,提出在发展新能源技术的基础上,主张建立碳交易市场,力图打造低碳技术的竞争优势。

历史业已证明,每一次经济危机之后,国家的产业政策甚至经济发展战略都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革。我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政府能否尽快采取行动,努力提高应对低碳经济这种严峻挑战的能力。事实上我国政府部门已将节约能源、发展新能源以及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已正式颁布实行,《新能源发展规划》也将于今年内出台;早在2007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就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这引起了全国各级政府和各界人士对低碳经济的关注;2008年两会上,中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提出了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建议;2009年,国务院通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同时,进一步提出紧密结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

作为21世纪主导的海洋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凸显的资源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到现代文明的生存根基。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恰恰为在解决海陆统筹过程中海洋资源与环境问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因此,统筹陆海发展,强化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大力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本质与现实意义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第四次革命。低碳经济的本质是环境与经济的融合,是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具体体现;海洋低碳经济就是要注重海洋的深度科学开发和保护、要注重科技创新积极引领海洋高端产业发展、要注重海洋统筹布局、要注重突出海洋生态文明,强化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永续发展的经济。作为海陆统筹发展的重要一极,目前在海洋开发领域实现低碳经济转型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资源与环境的严峻挑战,加快海洋领域实现低碳经济转型。

1.发展海洋低碳经济顺应新世纪全球海洋大开发的潮流

海洋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的增长点、经济合作的交汇点、海陆经济的连接点、区域经济的拉动点。当今世界,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海洋,已经成为关系沿海各国生存、发展和强盛的战略问题。许多发达国家加紧调整或制定新的海洋战略和政策,加大了海洋开发和管理力度,试图在新一轮国际海洋竞争中抢占先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必须站在战略高度认识海洋,增强社会公众的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海洋低碳产业为突破口,协调好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强化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持续快速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力争尽快进入低碳经济强国行列。

2.发展海洋低碳经济能够促进海洋资源环境与经济的融合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更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低碳经济的本质是环境与经济的融合,是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具体体现。低碳目标最有可能在三个方面促进经济发展:一是加速海洋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这是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从而减少固体废弃物对海洋的倾倒;二是对传统海洋产业和相关工业企业的低碳化升级改造,鼓励企业拥有捕获并储存二氧化碳的技术和能力;三是加快融入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进程,并以此建立减排技术改造升级的激励机制。

3.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有助于我国新型经济体系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能源技术和消费行为的低碳革命,是构建一种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限度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与消费方式。低碳革命的基本目标是努力推进两个根本转变:一是由高度依赖能源消费向低能耗、可持续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二是由高度依赖化石燃料向低碳型、可再生能源的根本转变。其中心环节是通过经济社会活动低碳与无碳化加快构建新型的经济体系和产业结构。

4.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有利于培养社会公众的低碳生活方式

发展低碳经济,不能仅仅在经济或文化层面寻求解决之道,不能完全交给市场自行发展,而必须进行国家整体力量的动员,以社会大众作为低碳建设的生力军,以市场作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平台,并通过政府进行引导和激励。实现企业主导、政府监管、公众参与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引导公众对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进行反思,倡导建设生态景观,培养公众逐渐从高碳向低碳生活方式的转变,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基于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发展是中国海洋低碳经济的新思路

海洋低碳经济已成为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顺应新世纪全球海洋大开发的潮流;能够促进海洋资源环境与经济的融合;有助于我国新型经济体系和产业结构;有利于培养社会公众的低碳生活方式。本文提出发展我国海洋低碳经济新的思路如下:

1.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海洋能

中国的能源结构一直是以煤为主的高碳结构,能源消耗严重、效率低下、能源环境问题突出的现状显然不能持续性地支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的能源生产量居世界第3位;基本能源消费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0.4%,居世界第2位,我国已经成为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其中,化石能源占中国整体能源结构的92.7%,高碳排放的煤炭占了总体的68.7%,石油占21.2%。过去20多年,中国努力促进能源结构的多样化,但2006年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费比重仍达到69.4%。中国要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以及不产生二氧化碳的生物质能。海洋中蕴藏着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只要得到充分开发,就可满足全球的能源需求。海洋能源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海浪、潮汐、洋流、海风、海水温度差和盐度差等,但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些能源的价值。如果能将其可观的海洋能源充分开发应用,除可降低消费化石能源之外,更是我国走向日益受重视的环境保护低碳化道路的政策选择。因此,海洋低碳目标首先是加速海洋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这不仅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了能源基础,还有利于缓解全球变暖所产生的国际压力,有利于我国承担国际义务并提升国际影响力。

2.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建立低碳新型经济体系

从中国的经济结构来看,经济主体是第二产业,而工业生产技术的高碳消费特征,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倾向。资料显示,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因此中国经济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仍然靠高碳能源所驱动。

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低碳革命”为核心的重大产业政策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中国应以此为契机,加快建立低碳新型经济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海洋服务业,如滨海旅游休闲业、现代海洋物流业、现代海洋电子通讯业以及涉海金融保险业等。

3.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和技术储备,拉动新的经济增长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比存在很大差异,在许多情况下,中国只得通过国际技术市场购买引进。据估计,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对中国显然是一个沉重负担,这还不考虑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产生的巨大成本。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是否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针对我国总体技术水平低的现状,全国各地应积极行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逐步建立节能和高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汇碳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研发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等技术研发,形成技术储备;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共同研发新技术。通过有产业带动意义的低碳新兴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4.鼓励培养海洋低碳生活及消费方式

据统计,全球大城市消耗的能源占全球的75%,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的80%。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同时带来了高碳生活方式,导致了人们更多地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机械化技术提供的便利和愉悦,依赖于与自然隔绝的人工环境系统和消耗大量能源、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的动力技术系统。比如追求拥有汽车、空调、健身房,畜禽肉类等高热量食物,其环境代价是增排温室气体。

低碳生活及消费方式的培养不仅是个人的意识加强,更重要的是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正确地引导企业和消费者去实现低碳生活和消费方式,如不生产、购买包装繁杂的商品;少建体现“形象工程”的大面积硬地广场和草坪广场,限建高能耗的人工瀑布、喷泉,多营造有利于户外海滩健身、增氧、减少热岛效应的树林绿荫地,保留河湖水景在城区中的位置;推广住宅小区海洋能太阳能路灯和景观照明等。

总之,我国走海洋低碳经济的道路,既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全球环境合作的要求,是顺应新世纪全球海洋大开发潮流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政府的战略选择。

文:王树文(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副院长、教授,MPA教育中心副主任)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