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回顾:后奥运时代青岛见证志愿精神薪火相传

作者:刘宝森 徐冰 张旭东来源:2009年08月08日新华社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09-08-12 字号:

    新华社青岛8月8日电 一年前,成千上万的志愿者成为青岛奥帆赛场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蔚蓝的海边身着各色祥云服饰的他们,穿梭于帆船赛场的各个角落,无私奉献,不辞辛苦,共同见证了奥运盛事成功举办。一年后,人们发现,志愿者们已经离去,但志愿精神一直留在这个城市里,留在人们的身边。

    8日是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一周年的日子。在曾经的奥帆赛场——青岛国际帆船中心,即将开馆的青岛奥帆赛博物馆内,一面墙上记录着数百名曾在这里工作过的奥帆赛志愿者们的一张张笑脸。整整一年前,他们用这样的笑容感动着世界。

    解说员告诉记者,博物馆以第29届奥帆赛为核心,以百年奥运梦想为铺垫,集中展示青岛配合北京申奥、迎奥、办奥的全过程,全景式地展示奥运会帆船比赛的体育与文化价值。

    曾经的奥帆赛赛会志愿者郝淼是这面“微笑墙”上的一员。再次见面时,她已换下一年前蓝色祥云志愿者服,成为青岛某平面媒体的一名记者,恰是奥帆赛期间她所服务的对象,如今她把这次采访戏称为“新闻人之间的对话”。

    “当然,如果没有从事过奥帆赛为媒体服务的志愿者工作,现在我也许不会在新闻岗位上”,一年前曾在奥帆赛新闻宣传与媒体运行部工作的她坦言。郝淼曾是中国海洋大学的一名研究生,但她的专业并不是新闻。

    “三年前,因为大海,我从遥远的家乡来到青岛求学;两年前,因为大海,我报名参加了2007青岛国际帆船赛;2008年的盛夏,同样因为大海,我与奥运结缘。” 她在奥帆赛一周年到来之际用这样的言语表达出对奥帆赛的怀念。

    郝淼说,志愿者的精神已经融入了她的生活。“6月,和600多万应届生一样我经历了迷茫、失落的求职过程,但是,在那段最艰难的日子里,是奥运志愿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在困难中一路前行,认真、镇定、果断是我在求职路上的表现,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奥帆赛志愿者时的历练。”

    同郝淼一样,还有很多的人虽离开了奥帆赛场,但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志愿精神却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一些人继续用志愿者的姿态来践行着奥运志愿精神。

    今年刚刚从四川本科毕业的杨静静曾在奥帆赛测试赛及奥帆赛期间从事过奥运赛场交通服务、通关服务、媒体服务等志愿者工作。一个月前,在青岛举办的2009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上,她再次走上了志愿者的岗位,负责贵宾接待。

“没有做过志愿者的人也许不会理解,奥帆赛志愿者的经历给了我无以言表的精神满足,没有这段经历,也许我对志愿者工作的认识还是肤浅的,更不会坚持不懈。”她说。

    杨静静的母亲也曾是一名奥帆赛志愿者,测试赛和正式比赛期间专门负责在奥帆赛场内驾驶电瓶车,这更激励她积极投身于志愿者工作。“志愿者是个团队,每个人不可能取得很大的成绩,但人人都能出力,凝聚起来就是巨大的,所以我愿意再次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杨静静说。

    记者发现,奥帆赛举办一年来,奥运志愿者的精神没有离开青岛,这种精神已不仅仅属于曾经的奥帆赛2760名赛会志愿者、1000名城市运行志愿者、10000名社会志愿者以及40.2万注册志愿者。

    青岛团市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奥运志愿者遗产保留工作一直备受重视。奥帆赛举办一年来,青岛先后组织了为贫困孤寡老人送温暖、助老、助残等志愿服务活动近百次,并推出了首批129个城市志愿服务公益项目,近万个志愿者服务岗位,这些项目富有实效、便于参与,为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提供了广阔载体。

    这位负责人说,青岛市通过表彰、激励、注册等方式将奥帆赛志愿者队伍在赛后长期保留下来;通过城市志愿者服务项目的保留和长期坚持,将其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奉献力量和服务力量保留下来;通过深入宣传发动,在市民中广泛弘扬志愿精神,营造“人人争做志愿者”的持续而浓厚的社会氛围,将志愿者文化保留下来。

    保留、坚持、弘扬,成为青岛市对奥帆赛志愿精神传承的最强呼声。

    “2008年9月20日,告别了曾经奋斗了近一年的‘战场’,告别了深深热爱的奥帆赛。经历了那段与奥运共同成长的日子后,曾经的我变得成熟、自信、稳重了,我会同青岛这个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城市一样,告别曾经的辉煌之后,期待着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郝淼代表曾经的志愿者们这样勉励自我和深爱的这座城市。

记者:刘宝森、徐冰、张旭东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