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与獐子岛渔业集团董事长吴厚刚,日前在大连签署产学研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并举行了中国海洋大学·獐子岛渔业科研教学实践基地和獐子岛渔业·中国海洋大学人力资源培养输送基地的挂牌仪式。这标志着代表目前国内海洋水产领域“产”和“学”最高水平的两家领军单位,今后将进一步在多个应用型海洋科学领域以及渔业科技人力资源建设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致力于实用型渔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全力构建科研成果产业转化平台,共同推动产业升级。
强强联手,实现产学研全面合作
獐子岛渔业集团公司与中国海洋大学的合作由来已久,双方在海洋贝类育苗养殖和渔业工程技术方面已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近年来,双方的合作领域逐渐拓展,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共同承担了国家“863”、“十一五”科技支撑和“908专项”等重大课题,“海大金贝”、“蓬莱红”等水产新品种的联合研发,已经在公司产业发展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此次双方正式签署产学研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既是校企双方共同发展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做大做强海洋渔业,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
据了解,通过建立产学研全面战略合作,獐子岛渔业将把中国海洋大学生物遗传育种、海洋环境监控和预警预报、食品工程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使院校的科研成果优势转化为企业的产业优势。双方合作设立的科研教学实践基地与人力资源培养输送基地,将为科研人员提供便利的教学实践环境,帮助科研人员在多领域积极探索渔业科技创新。
吴德星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与獐子岛渔业全面战略合作,是因为獐子岛渔业的企业文化理念与中国海洋大学的理念非常相近,同时獐子岛的地理位置、海洋环境和资源优势明显,双方共同致力于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学科、人才和产业的优势,将为我国的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科学发展,促进海洋渔业良性增长
大连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发展海洋渔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大连众多的渔业企业中,正是多年来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让獐子岛渔业集团成为科学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杰出代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獐子岛渔业集团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目前已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内水产界著名院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2006年被科技部等五部委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皱纹盘鲍杂交育种技术及其养殖工艺体系”项目获得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獐子岛渔业集团自2004年开始倡导并实践“政府+银行+科研机构+公司+农户”的“五合一”合作模式,由政府搭建平台,科研院所提供科技支持,獐子岛渔业和农业银行分别向养殖户提供发展资金,并由獐子岛渔业通过市场、资金、品牌、管理、人才等优势带动养殖户增产增收。从2005年开始,该公司连续3年向养殖户发放扶持资金6000多万元,投入收购资金3亿多元,带动长海县养殖业户增收1亿元,带动国内2万多户养殖业主增收致富,实现效益2亿多元。
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席卷之下,众多水产品出口企业受到订单萎缩的困扰,獐子岛渔业却在今年前5个月实现了出口1.9亿元,同比119%的逆势增长。獐子岛集团养殖海域连续多年一直是国家级清洁海域,并成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国家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和适宜养殖海域。2007年5月,该公司通过了美国FDA对我国贝类水产品卫生控制状况的检查,为国家“扩内需、保增长、促稳定”等政策的实施,发挥了龙头企业应有的作用。
与中国海洋大学的合作签约仪式上,獐子岛渔业集团董事长吴厚刚表示,此次双方合作,不仅能促进獐子岛渔业现有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大连市科技兴渔水平的不断提升,而且还将带动渔民增收、渔业增长、渔村致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作者:张一峰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