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为进一步推进中国海洋大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高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6月8日下午,中国海洋大学邀请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原局长余翔林教授在崂山校区图书馆第二会议室为广大师生作题为《对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演变和创新的几点认识》的专题辅导报告。中国海洋大学党政领导于志刚、吴德星、于宜法、刘贵聚、张静,部属高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六指导检查组副组长吕晓澎及检查组有关成员,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助理徐天真等出席报告会。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主持报告会。【点击查看英文版】
余翔林教授在报告的引言部分指出,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是各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国家发达程度、发展前景的标志;是大学办学质量和地位的象征。他援引《高等教育法》中的有关内容指出,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余翔林教授还讲解了早期博士生培养的起源、现代意义的博士生培养、当代博士生培养的主流模式、研究生教育在中国的发展脉络、目前各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模等内容。
余翔林教授还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各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演变,他以法国和英国的研究生教育为例,讲述了13—18世纪研究生教育的萌芽;他以1809年德国洪堡创建柏林大学为标志性事件,介绍了现代意义上研究生教育的诞生;进入20世纪,研究生教育逐步步入多元化发展的阶段,他重点介绍了以“打破四个传统”(打破纯学术传统、改变不上学位课的传统、打破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打破研究生不注册,缺乏管理,难以大规模培养的传统)为主要特征的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余翔林教授还就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两种模式:即知识本位,认识论为基础的“欧洲模式”和社会本位,政治论为基础的“美国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
余翔林教授在对当代研究生创新教育有关问题的认识方面,重点介绍了对创新教育概念的认识、当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弱点、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要求、创新能力培养等内容。余翔林指出,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把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教育,改革为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育。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总体生源水平下降,导师指导力量减少,学术视野不宽,知识基础不牢,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不够,教与学的功利观念过重等弱点,他指出,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并提出了在实践中应该注意的几个主要方面:一是科学的制定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框架;二是要重视交叉学科领域研究生的培养,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沃土;三是发挥导师群体的作用,加强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广泛交流,从而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充实学生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四是提升导师自身的个人魅力,与学生直接接触,给学生以熏陶;五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六是加强导师对学生的指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七是以创造性为中心,坚持对博士论文的高质量要求,建议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概念,撰写论文。
余翔林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观点突出,在讲解的过程中不时的穿插生动的教学案例和著名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的精彩言论,使得报告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现场听众听的聚精会神,并对余翔林教授的精彩演讲给予热烈的掌声。
文:冯文波 图:刘邦华
相关链接:【视频】余翔林:《对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演变和创新的几点认识》
现场听众认真听余翔林教授作报告
余翔林教授在为海大师生作报告
编辑:系统管理员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